站在09年的新起点上,回顾08年,对企业而言,可以说是大事多、坏事多、难事多。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的动荡,更是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金融危机爆发,在给国内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使多年来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些弊端得以充分暴露。
在和几位企业家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都说现在做企业难。以前只要有钱,有项目,企业就能做起来,品牌就能打出去;但是现在,资金、项目具备,却仍难免失败的命运。其实他们不明白,二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中国,都是一个造富的时代。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对企业规范经营管理要求的不断严格,中国的造富时代已经过去,苦练内功被摆上了企业经营管理日程。
一、规模壮大未必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国内市场上一个错误的论点是,市场容量约等于市场份额。可以说,国内大部分行业的市场空间是不饱和的,而且具有非常大的空间,这就给我们的企业家们造成一种假象,因此他们不断追求规模的扩大,以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蛋糕再大却不一定合胃口,规模的扩大不等于市场份额的扩大,规模扩大未必能够带来规模效应。如果市场营销跟不上,规模反而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巨大隐患。大量的产能浪费,大量的管理费用支出以及人力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风险。以食用油品牌为例,我国的食用油年消费量为4000万吨,而小包装食用油aihuau.com消费量仅占总消费量30%左右。为占领更大的食用油版图,国内油企不约而同采取规模扩张的道路,然而却只是一厢情愿,大量产能浪费,生产开工严重不足,企业经营管理举步维艰。因此,经济危机时代,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更加审慎对待规模扩张,规模未必等于效应。市场经济应以销定产,规模扩张的前提必须是市场份额的扩大。要让生产跟上销售的发展,而非销售跟上生产的发展。
二、大品牌未必带来大效应。
反思企业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众多知名品牌多选择了一条相同的扩张道路。就是依靠品牌的力量进行品类的延伸,这样做可能短期内促使了企业的急剧膨胀。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无法再有突破。相反由于品牌稀释和消费者心智资源的流失,反而导致企业一步步走向品牌危机的另一个深渊。依靠品牌延伸发展起来的子品类、不仅不能继续占据该品类更大的份额,反而由于品类竞争力薄弱,成为企业最鸡肋的板块,影响品牌的整体发展。娃哈哈是大品牌、大麻烦的典型,但是近年娃哈哈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转向了新品类新品牌。无独有偶,国内家电巨头海尔也走了一条大品牌之路,但是海尔药业、海尔金融、海尔手机等板块并不成功,甚至成为海尔的负累。应对大品牌带来的大麻烦,笔者认为,必须对品类进行修剪,对品牌进行聚焦,实施“数一数二”的战略,再造品牌。品牌重造的过程中,或有阵痛,但痛过之后就是彩虹。
三、资本运作未必带来真效应
以前“脑黄金”的巨人集团史玉拄的失败,后来的德隆集团、三九集团倒闭,原因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资本运作之于国内企业家,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虽然知道会带来风险,却依然挡不住诱惑。资本运作如通过上市等手段,可以短时间内为企业能募集到企业快速膨胀所需的资金,但是却也带来巨大风险。稍有风吹草动,往往会导致资金链危机发生,蒙牛受制摩根斯丹利的股份危机就给国内企业上了深重的一课。审慎融资,合理负债,方为企业正道。
世界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冲击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09年,企业加强内功修炼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