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从曾听过的一个故事说起;
从一道已失传的好菜——“熘象眼”说起。
70年代,一个鄂东山区的国营水泥厂,因其当时在国家水泥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引得省、部级领导关心有加。80年代初,若有新上任的领导前往视察工作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除常规性的向上级介绍企业、当地情况外,总不由自主得说上一句:“可惜您来的不是时候,要是前些年来,就能吃到水泥厂小灶的绝活——熘象眼”。
“熘象眼?!不会真的是熘象眼吧”——听者往往是睁大眼睛,来了兴趣。
工作人员于是娓娓道来:这“熘象眼”出自水泥厂食堂厨工徐老师傅之手,用本地熏肉做馅,加之山中魔芋、陈年黑芝麻、葱白姜蒜等和匀,蒸至八成熟,再用鸡蛋清摊出薄如纸的外皮裹好,用烧爆的油锅一熘即起……半圆的外状加之白里透黑,颇有“象眼”之韵,至于滋味,更是美不可言。
此时,听者对特色美食的馋涎,不得不被勾起。不仅又问:“那徐老师傅现在不做这道菜了吗”?
“徐师傅原是右派成份,好在70年代底差不多是作为最早的一批得到了平反,在政策落实当天喜极而悲,忽发脑溢血去了……”;
“后来确实有人试着做过这道菜,但不是蒸馅料的火候把握不好,就是把外皮熘破的面目全非……至于味道,更是差得老远”。引得听者唏嘘不已。
在“熘象眼”这道菜在对饭局的供应上,还有几多“讲究”;一一打探去,竟和当下的“高档烟”、“极品烟”营销传播方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打政治牌,争议中出效应
在“熘象眼”上席时,有人会推出徐师傅:“这就是做熘象眼的高厨徐老师傅,当初给蒋介石做过这道菜的”;来宾中有好事者会问:“蒋介石当初尝这道菜,什么反应啊”?
于是,徐师傅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当老蒋初听说菜名时,先是一惊“大象眼睛这样可爱的东西,如何食得?”;及至呈上餐桌尝过之后,惊绝“吃得吃得,难得的人间美味”,引得当下桌上众听者哄堂欢笑,有信者,有不信者。
小熊猫香烟在高档香烟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长期能保持一席之地,跟“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最爱抽aihuau.com小熊猫香烟”不无关系;当然,供给小平同志的小熊猫香烟是“特供”、“特制”,跟市场上销售的小熊猫香烟有较大差别。
前两年,江苏南京卷烟厂直接打出“至尊南京——厅局级的享受”,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这样的广告显然是有违规打擦边球危险的,企业不会不知道。但其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广告,注意力经济效果是达到了。
二、稀缺专供,实现心理满足价值
徐老师傅的“熘象眼”,只有水泥厂要招待重要的领导访客时,在厂长好言嘱咐下,徐老师傅才捧出这道菜,且仅是一盘十六个,从不会多一个,贵宾要食亦是不可多得。
可见,“熘象眼”绝非不只是“一道好吃的菜”,不仅仅满足着来宾的美食欲望;更是有其特定心理价值,满足着特定群体的尊荣成就感。
武烟集团的黄鹤楼1916 正式面市时,武汉市只有8个指定销售点,每天限量供应8条,而价格高达1000元/条的香烟往往不到两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在众多人想买却“没有门路”之时,黄鹤楼1916成功了。
三、彰显传奇,利用口碑传播
徐老师傅一般不轻易做自己的招牌菜,理由是“太费工时,且原料不易得”;加之其“为蒋介石做过菜”,又是“右派的出身”,无疑为“熘象眼”这道菜增加了褚多独特传奇色彩。
这一系列故事,再从水泥厂领导、职工、来访宾客等人的口中传出,还有谁不认定“熘象眼”就是有钱也难吃上的好东西?
这里我们仍然可以关注“黄鹤楼1916”所借助的传奇:“一九一六年南洋烟魁壹号配方,玻利维亚籍首席烟草配方师调配,当时因生产成本过高而未能实现,今日重启经典配方,梦想终成现实……”
武烟集团曾三次发出公告,推迟产品上市时间,充分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加之市民对黄鹤楼1916“买的人不抽,抽的人不买”的议论纷纷,绝佳的市场效果又一次达到了。
…… ……
而今,在高档烟市场格局上,“华溪楼王”(中华、玉溪、黄鹤楼、芙蓉王)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代表。随着其对地域渊源、原料配方、生产工艺、文化内涵等元素的不断发掘,笔者的问题是:还有多少“象眼”,可以供我们去“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望我们的营销大师、品牌专家们,都能擦亮自己的“眼”,找准产品的“眼”,即使“徐老师傅”不在了,也能继续把市场这盘“象眼”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