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以上只是我个人主观上进行的一个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我想利用这个例子再次提醒大学生:你们都是有自身优势的,只要将其充分挖掘、强化并发挥出来,就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新入职场的大中专学生和其他正在职场奔波的求职者来说,一定要有自信。当然谁都有不足和缺陷。有不足,怎么办呢?有不足,不要怕! 小提示 新入职场的一些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可能不太好就很不自信,其实每个人都有长有短,在求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扬长避短。做到这一点就容易获得机会。 比尔·盖茨"被动"求职的故事还说明一点,简历有时会误杀一个天才。所以大学生可以用这个案例说服招聘方在招人时不要仅凭简历就草率作断,在初选阶段要尽可能多地给求职者见面接触、考察的机会。简历写得一般的人不一定不是个能人。简历写得太好的人不一定就是适合的人。 有不足,不要怕--关键要做好差异化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感到很自豪的一件事是,我没有名校文凭,却多次被名企录取。 事实上,我的弱势多年未变:比如只有三流文凭、中文系毕业、万金油、专业不"专"、没有职称、外语不行、普通话也不流利、被众多营销人视作"能力"的烟酒我也几乎不沾……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弱点,所以我才想办法避免用自己的弱势去与人竞争。很简单的一点就是,在求职过程中,我专门锁定对文凭、专业、外语等不甚关注,而对工作责任心、诚信、人品、创造力、独立办事能力、社交公关能力、工作经验等比较看重的单位。以己之长去迎合招聘方之需,这样我就并不"弱"。所以一个人的优势和弱势是相对而言的,不习水战,你就想办法将对方引上岸;反之,亦然。所以我认为,人在职场,有不足,不要怕,关键要做到差异化。 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缺哪补哪"。这是指我需要的东西缺乏我才补,对于我不需要的东西,不存在缺乏和足够的概念,零和一百对我都没有意义和任何差别。比如说英语,我一句不会跟我说得比老外还流利都无所谓。我不靠英语吃饭,不靠它参与竞争,会说不会说都不影响我的生活。所以,有不足,要补课,但补课充电的方向和内容要有准确定位。不需要钙为何要补钙呢?不要跟风,不要盲从,不要乱补,这是我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