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宏观调控在今年下半年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依然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虽然宏观调控在今年下半年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依然面临严峻考验。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投资反弹可能性继续存在 今年1~8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然高达29.1%。庞大的在建规模使投资增长呈现较强惯性。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在新开工项目的准入条件、土地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但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地方税收、政府对投资有权无责的软约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与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将考验紧缩投资的政策有效性。另外,与投资膨胀紧密关联的货币信贷过于宽松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8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2亿元主要是通过新增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少增755亿元实现的。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1437亿元,同比多增740亿元说明,中长期贷款受庞大的在建规模影响,增长惯性较强。 今年以来,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1~8月份企业活期存款累计增加5518亿元,同比多增4988亿元,企业资金总体宽松。8月末,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6040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9.8%,自筹资金增长33.4%,均高于投资增幅。国内建筑钢材、水泥、有色金属价格9月以来持续反弹。这些情况表明,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外贸顺差不断创出新高,货币流动性宽松局面尚未改变 我国今年1~8月出口总额599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9%;进口总额504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6%。进出口相抵,1~8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94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2%。8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88亿美元,高于7月份的146.1亿美元,也大大高于上年8月的1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增多→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宽松→贷款增长偏快→投资过热带动经济趋热,这一国民经济国内国际基本循环格局在2006年下半年没有明显改变。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转变趋势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如何实现既快又好的科学发展,目前还在探索之中。按照“十一五”规划,在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均要比“十五”期末降低10%。这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必须在“十一五”的五年内每年下降2%,每半年下降1%。 然而,据国家环保公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COD排放总量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增长4.2%,这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每半年下降1%南辕北辙。同样,“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在2010年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但今年上半年却不降反升,单位GDP能耗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根据经验数据分析,经济只有在接近潜在增长率但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运行,经济能耗弹性系数才有可能回落到长期平均线附近。目前这种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的粗放型盲目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难度不断加大。 下半年经济仍高位运行,全年GDP实际增长将为10.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分析系统”数据显示,代表未来经济景气走势方向的先行合成指数上升势头已经明显放缓,但还没有出现下降趋势,说明经济运行中自发扩张势头仍然强劲。在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决不能放松。另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制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l)8月高达53.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根据经济先行指标PMI的分项来看,采购经理指数回升主要受新订单、出口订单和生产指数拉动。其中,升势较为明显的新订单指数较7月上升了2.9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则上升了0.5个百分点。从2005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二十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处于高增长周期。
据计量模型和政策背景定性分析,200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趋势,增速略为放缓,但不会出现明显下滑。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点刹车”措施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综合测算,在宏观调控紧缩力度不放松的背景下,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将为10.5%左右,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