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潇潇
税收优惠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外资经济在“苏州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苏州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昆山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昆山570亿GDP中,57%是由外资贡献的;此外,99%的进出口总额、85%的工业总产值及税收的41%,都来自于外资的直接贡献。 而以税收优惠为主的激励政策则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样以昆山为例,由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牵头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00-2004年,以土地成本、所得税减免和关税减免三个指标为考察对象的昆山利用外资的综合激励成本分别为:2000年14.32亿元,2001年25.36亿元,2002年38.10万元,2003年38.77万元,2004年43.75亿元。激励成本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分别为:2000年24.56%,2001年40.72%,2002年45.21%,2003年39.01%,2004年43.98%。 数据显示,激励成本呈逐年递增之势,并在昆山实际利用的外资当中,长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在具体激励措施方面,调查报告指出,所得税减免对外商最为重要,其次是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土地优惠相对来说反而是影响最小的一项激励措施。 调查报告得出的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苏州部分外资企业的证实。位于苏州高新工业园区的明基中国营销总部财务长许明昌说:“对于明基这样的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所得税是我们要缴纳的主力税种。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关税减免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而华硕电脑集团(苏州)总经理李祖尧则表示,中国80%以上的外资企业都是出口制造型企业。 外资“逐水草而居” 当然,中国80%以上的外资企业是否都是出口制造型企业可能尚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每年庞大的出口总量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额。因此,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苏州这样一个外资进出口比例占比相当之高的地区而言,税收政策的改变无疑意味着当地外企生存状态的改变。 而如果从外商投资的角度来看,因税收政策的改变而发生企业转移投资的事情,在全球范围内并不鲜见。日前就有媒体报道说,不少内地台资企业开始向越南等地迁移。“在越南,开一家工厂的成本只有在珠三角地区的一半左右。”一位台商表示。 一位长期研究“苏州模式”的人士认为,当初很多合资外资企业迁入苏州就是源于在上海、珠三角和其他地区享受税收“两免三减半”的期限已到,希望通过改变厂址,重新获得优惠。这其实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行为模式。 苏州何以独具优势 那么,现在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的初步消解,而土地、劳动力等商务成本的逐渐升高,从苏州的角度来看,其外资投资标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吗? 对此,昆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张振跃认为,“两税合并政策并不会改变外商选择到大陆投资的根本因素。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政府工作效率、产业配套环境等仍是外商投资大陆的主要考虑因素。”张振跃表示,从上述3个因素来看,“中国只有一个昆山。” 而对于张局长的说法,一些企业界人士显然不太赞同。“坦率地说,政府效率只是一个相对的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你想从这个地方得到什么——市场还是低成本优势?”一位接受采访的外企人士说。而一位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则指出,“事实上,苏州本地的配套企业大多数是外资企业自己带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外企人士表示,并不是优惠条件给得越多,对企业投资就越具有吸引力。“政策总是可以调整的,希望靠政策优惠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李祖尧说。但他同时也强调,“一个地方能满足企业怎样的发展要求才是最为关键的。” 最后一根稻草?不论外企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苏州或者昆山的外资企业来说,两税合并必然到来,而在政策出台的背后,国家对产业发展导向的良苦用心也已十分清晰。 “税收政策的调整,实际上也是我国当前发展策略调整的体现。这既是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也是希望促进国内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张振跃告诉记者,“事实上,昆山现在更为强调的是招商引资的质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对外资的引进也有了门槛。” 而对于国家政策在引进外资的态度上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敏感的外资企业也已体会到了。在苏州和昆山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外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家的宏观政策事实上一直是在调整,“但是,招商引资毕竟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而且现在周边国家都在加大引资力度,相信内地也不会置身事外。”明基财务长许明昌坦言,“关键要看合并后的税率是多少,同时可能还需要一个缓冲期。” 此外,不少外企人士认为,两税合并不会导致外资大面积撤离,但会增加一些企业转移投资的意愿。甚至有外企人士指出,很多政策实际上是对外企“忍耐程度”的一种“测试”。 “也许测试到最后,任何一个微小的政策都会导致极大的变化。就好象当初很多企业也没有想到会离开台湾一样。”一位外企人士说,“两税合并会不会是最后一根稻草?现在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