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松奇
星期二,中国股市出现了十年来最大一次暴跌,1500余只股票有近800支跌停。沪深两市单日跌幅近9%。不可思议的是,当天,从东半球到西半球,除越南和中国台湾以外,全球主要股市也随之跌跌不休。在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下跌了400多点,是“9.11”事件以来(2001年9月17日后)的最大跌幅;反映欧洲股市总体行情的道琼斯斯托克600指数下跌了2.7%,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收盘时跌幅为2.3%;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受影响更加明显,从俄罗斯到拉美国家都出现了股票抛售风潮,其中,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3.3%,巴西BOVESPA指数下跌6.6%,土耳其股市下跌4.5%;28日,东京日经指数开盘就暴跌了700多点,跌幅一度达3.89%;韩国KOSPI指数开盘就重挫3.51%,是三年来最大跌幅。
上述景象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虽五味杂陈,但更多的则是惊喜,不管其间有多少偶然因素在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因素已的确开始让世人刮目相看了。按道理说,在仍实施较严格资本项目管制背景下相对封闭的中国股票市场似乎不应该对世界产生如此之大的即时影响,但看看一些国家股市投资人抛售了那些行业的股票,就能印证“中国因素”的作用。在这个“黑色星期二”,从澳大利亚股市到欧洲股市,价格大跌的都是石油、矿业、建筑原材料业的股票,因为中国股市的暴跌让这些国家的投资者立即产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泡沫破裂”的丰富联想,因而与中国市场需求有关行业的股票当天遭到抛售,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因素”已成为全世界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有整整30年的时间被世界经济边缘化了,“自力更生”的口号虽然傲骨铮铮,但没有搭上全球化列车的代价就是国民的普遍贫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融入全球化、驾驭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确已成为本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之一。30年前,有谁能想到中国的可贸易商品会所向披靡地冲击世界市场?有谁能想到美国、欧洲这些50年来力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体会时不时地动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具来对付中国的经济进攻?还有谁能想到在十年前还有着脆弱混乱名声的中国金融会拥有全球金融市场第一玩家(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实力并成为全世界活跃金融机构最看好的市场?是的,我们有很多很多想不到,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近30年来中国所采取的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影响虽然大了,被关注程度虽然提高了,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金融大而弱的国家。据最新统计,在亚洲十个经济体(中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银行盈利能力的比较中,中国银行业在拨备前利润/平均总资产、拨备前利润/平均风险加权资产、平均资产回报率这三项指标中都排名倒数第一。我们都知道,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大比重,落后的银行业加上比银行业仍相差多多的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国金融业和世界先进经济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在前面才说,中国股市狂跌能造就全球性的“黑色星期二”给人的感觉首先是“五味杂陈”。 怎样让中国变得更强大?这取决于我们能否冷静地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深入的总结并在新形势下从技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做出战略性调整,当然,金融当局也应该为上述调整构划出能够体现新思维的新金融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除文化价值观外,其他所有方面的调整几乎都可以用金融因素的调整来达到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第一推动力”的意思。而金融因素的调整只有用更加大胆的想象力才能设计出体现新思维的“新金融政策”。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就会坐失良机;如果只是采取偏于中庸的所谓稳健方式去推进金融体系调整就很难取得能为世人称道的进展。从目前国内外形势看,中国真正到了不拘一格出思路出招法的时候了,只有形成一整套服务于建设一流强国目标的新金融政策,中国才能从金融弱国变为金融强国,那时,才会真正出现“中国得感冒,全世界打喷嚏”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