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一、大众数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 (一)数学与经济发展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的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而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决定着一个国家或部门的经济竞争力。数学被使用的程度,也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数学科学不仅帮助人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给予人们以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这些都是精明的经济工作者和科技人员所应具备的工作素质,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数学家指出:数学像一个智力放大器,使那些拥有它的人具有明显的个人优势,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数学与社会进步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在古希腊时代,数学是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火车头。《几何原本》的影响很大,是当时印刷数量、版本仅次于《圣经》的读物。第二个是牛顿时代的近代文明。牛顿用微积分和几个最著名的数学公式(如万有引力、牛顿运动定律等)去描绘宇宙图景,使科学在社会上取得重要地位,当时的工程技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第三个是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高斯、黎曼准备了很多数学工作的基础上创建的,黎曼几何就是相对论的数学基础。第四个是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时代文明。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化。然而,计算机的创造方案则是数学家冯·诺依曼设计的;逻辑代数是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科学的奠基石;我国科学家王选正是运用数学成果搞了数据压缩,才完成了汉字的激光照排。所以说,数学和社会发展同步,数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三)数学与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对一个国家而言,和谐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内驱作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数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整合。数学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在培养一个民族的理论修养、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对培养一个人的探索进取精神、科学民主态度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二、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须 (一)数学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数学教育大众化”也称“大众数学”,它的提出与1983年华沙国际数学大会的数学教育会议上提出的“mathematicsforall”这一科学口号直接有关。其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的大众化思想在美、英、日、前苏联等国家反应十分强烈,并已付诸大量实践。其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数学以及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大众数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具备大众文化广泛的涵盖性,它影响、感化和支配其他的东西,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当我们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时,大众数学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生活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就是大众生活中的数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有些为人们所意识到,有的则有待进一步挖掘;从数学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即数学大众化。数学发展到今天,纯数学已经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所理解,更谈不上应用。我们应该积极地考虑把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现代数学及思想方法尽快大众化,以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它、掌握它;从教育的角度看,大众数学是教育基本精神在数学教育中的反映。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大众化与以往选拔、淘汰式的数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二)数学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社会和谐之必须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数学教育是构成教育整体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大,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中,数学始终是一门主课。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存在困难,那么,他在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习中的困难也会随之而来;在高等教育中,数学仍是很多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一般理工科类专业以及哲学乃至一些人文专业,也都需要进行数学教育。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数学无论对普通劳动者和专家学者,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育的和谐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实施数学教育大众化不仅是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之必须。 三、数学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一)数学教育改革的七个转变 在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数学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人人有份》的报告中建议数学教育改革要进行7个转变,它概括了数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向和前景。这七个转变是: 第一,中学数学的目标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变到单一目标,为所有学生提供重要的共同的核心数学;第二,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由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使所有学生都建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第三,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第四,数学教学从热衷于无数的常规练习,转到发展有广阔基础的数学能力;第五,数学教学从强调为学习进一步的课程的需要,转到更多地强调学生今日和将来所需要的课题;第六,数学教学从原始的纸笔计算,转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第七,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关于模式的严格而生动的科学”。 (二)数学教育大众化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策略 数学教育大众化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是让每个人(或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第二,人人掌握数学(包括学好数学的自信);第三,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大众化的课程目标面向每一个人,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 数学教育大众化的课程策略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要求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第二,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第三,使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第四,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三)处理好大众数学教育的几个关系 1.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倡导数学教育大众化,并不排除在不同教育阶段对部分学生的“因材施教”、“英才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合格的劳动者,也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大众数学教育与考试关系。目前,升学考试问题是数学教育大众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约束条件。能否建立一种新的考试机制,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不影响升学选拔人才;既符合大众数学教育精神,又为家长乃至社会接受和认可。这是需要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3.大众数学教育与农村教育关系。实施大众数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普遍要求,其中农村数学教育所占比重很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经济基础落后、办学条件薄弱、师资力量相对欠缺的农村来讲,在数学教育改革中仍存在许多偏差和不足。如果农村的问题解决了,数学教育大众化才能实现。 数学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需要环境氛围,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站在全局的位置、战略的高度,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实施大众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应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求得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更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努力改进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真正使我国数学教育早日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