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阳
是时候到欧洲去了。这句话从历史学上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据史籍记载,18世纪中叶,华人就出现在欧洲。若论到欧洲就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就从中国招募了23万劳工,战后一部分华人留在了欧洲;若论去欧洲经商,改革开放以后,旅欧的中国人人数就经历了第一次猛增,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规模不断壮大。
但现在的确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时机:把跨国公司开到欧盟去! 开放的欧盟 2006年12月6日,长虹捷克彩电生产厂落成,这是长虹公司在欧洲的第一个重大投资项目,未来将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家电生产基地,长虹将利用捷克这一平台实现PDP电视全球销售的目标;2007年,重庆力帆也将在俄罗斯、土耳其建设工厂;而早在2005年底,中国海信集团就在匈牙利松博特海伊开设了一家电视机厂,上海上广电集团在保加利亚中部城市大特尔诺沃创办了一家生产电视机和其他电器产品的工厂…… 中国驻意大利经济商务参赞张俊芳说:我们宁可花一个月去帮助华为投资,也不愿意在一些只想把企业倒给当地华侨的中小企业身上花时间了。 这次或许会有些不同了。这样希望是因为本世纪初的前三年,也曾经有一轮类似的中国企业欧洲热潮。当时,几乎所有中国知名企业都表现出对欧洲市场的浓厚兴趣,有人形容:它们的CEO手中都握有一份有关欧洲市场的开拓计划。 海尔便于2001年夏天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冰箱生产厂,借此来实现“欧洲制造”。而当时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TCL的“欧洲化”:2002年,TCL收购了德国破产的电视机生产商施耐德电子(SchneiderElectronics);2003年,它与法国彩电巨头汤姆逊合并电视机制造业务,打造出了全球最大彩电制造商;2004年,它又重组了阿尔卡特的手机制造业务,希望借此扩大手机业务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但那一次教训多过收获。海尔在意大利的工厂产能并没有达到事先的目标,而TCL在欧洲的经历更让李东生脸上有了“地狱的颜色”。TCL多媒体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后连年巨亏,合并阿尔卡特之后的TCL手机项目也背负亏损包袱,最终导致TCL集团终止欧洲分公司OEM业务之外的所有销售和营销活动,并裁掉部分员工。 中国跨国企业第一次欧洲化浪潮具有其特殊的外因。当时正逢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是中欧关系“蜜月期”的开始,因此有人认为那一段时间的企业旅欧是这一“蜜月期”的一个“副产品”。那时正是中国入世后的头三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冲动最强烈,而国际市场天然“恐惧”中国经济的时间段,具体反映在反倾销大棒的频频高举和FDI曲线进入欧盟市场策略的反复被人提起。 两年前,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并不容易。但历史不会重演,人们理解这句话往往是冲着教训去的,但实际上在机遇面前也可能如此。现在的欧盟市场就和当年已然不同了: 三四年前,只有欧盟国家在中国设立吸引投资的办事处,或者“欧洲商会协会正计划开展‘通向中国的门户’(GatetoChina)的运动”,而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如“奥地利政府将斥资1亿欧元在维也纳市郊建一个中国技术园区”,“爱尔兰以其自由的商业环境及低公司税及宽松的工作许可证,吸引中国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