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例析:《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明确主旨,寻找"诗眼"。在这首诗中,"愁"是主旨,是接下来进行 知识拓展的核心。"愁眠"是诗眼,即全诗都围绕着"愁眠"进行写意与抒情。 第二步,设计问题,拓展剖析。如,诗人缘何愁眠?答曰:观景动情。追问:有 哪些景物?此时,上溯到"月落"时,可补充"日暮客愁新","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这些千古名句,以此说明古人在黄昏、深夜最容易陷入深思,因为 此时万籁俱寂,人最容易面对自己。如同我们夜深人静时,往往容易回忆过去的 点点滴滴。特别是客居他乡的古人,在深夜更容易感到孤独,一想到背井离乡, 便会心中凄切。如逢节日,更是思念难耐,所以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 。再如上溯到"乌啼"时,可提到中国古代对鸟的认识。像燕子(古称玄鸟)、 喜鹊、凤凰、黄鹂、白鹭这样的吉祥之鸟,人见人爱,所以古人说"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自在娇莺恰恰啼"。但像乌鸦、猫头鹰这样的鸟被 认为是"丧鸟",它的鸣叫自然让人倍感忧伤孤闷,甚至让游子有了些许会"客 死他乡"的悲观想法。所以,古人写道"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而上述到"霜满天"的时候,就可以提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提到"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可以让孩 子体会,夜深无月,本应昏暗不见一物,而江边的枫树(又译一座古桥江枫桥) 和点点渔火却如诗人知音,于明暗交替中,让诗人伤感凝愁有了寄托。试想,一 种景物都能让古人愁绪顿起,更何况是如此多的景物一一在古人面前呈现,怎能 不让他愁肠百度,以至于夜不能眠呢? 第三步,移情入境,深化主旨。如果说诗中前两句的解读,已让学生感到愁不能 寐,那后两句中所蕴含的深意,更能深化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江枫渔火"的明 灭对照中,加入了"山寺钟声"的无声有声之境界。所谓"鸟鸣山更幽"。而" 姑苏城"正是今天的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本是才子向往之地。偏偏诗人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科举不中,名落孙山的失意之际。想到与自己同时参考 ,金榜题名的人是何其荣耀,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自 己只能在深夜独自感伤。姑苏城的灵气与自己无缘,特别是寒山寺的名字又恰如 诗人此时的心情,寒彻心骨。所以,夜半不寐,钟声敲响,更是愁肠寸断。因为 据史料记载,在临行前,诗人的祖母拖着年迈的病体专程去寺庙烧香祈福,为表 虔诚,老人在寺庙跪坐到夜半钟声响起。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诗人落第的命运。 所以,此时的诗人独坐孤舟里,再听钟声,恍如隔世,或许,只有两行清泪相伴 到天明…… 第四步,指导阅读,变体写作。通过前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诗中表达的 愁绪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读出悲情愁绪。然后,让学 生将这首诗改写为现代诗,鼓励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个步骤的设计,既是对 原诗内容的整体概括和巩固理解,又是对学生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有效训练,可谓 一举两得。而让学生诵读自己的现代诗时,可以加入表演的成分,这里的表演, 更多的是内心独白,类似于话剧中屈原《天问》式的表达。 第五步,诗意作业,创意分享。让孩子们回去围绕"愁"的主题查阅资料,感受 古往今来的离愁别绪。教师可以建议一些表达的格式,例如:国破家亡,李清照 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家 沦丧,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劳燕分飞,陆游的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命运多舛,柳永的"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咫尺天涯,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也可以让孩子们自行设计,天马行空,图文并茂。 而小组合作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上课时,请孩子们展示作业成果,那时 ,原本"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一定会给你演绎出"愁白少年头"的万种 风情。对老师而言,这也是一场积累教学素材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