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第一章 第七节 批判阅读另类思考 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进行学识与人格的双 重塑造。
![第18节:批判阅读另类思考(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11522697470.jpeg)
传统的语文课上,孩子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去确认并熟记一个所谓的 标准答案。而在诗意的课堂上,我们则倡导对一篇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这 里的批判,不是一味的批评否定,而是从问题出发,转换视角,发现隐含其中深 邃的甚至"另类"的意义。亦即透过现象,发现内涵,阐明真理,抒发己见。或 许,老师会觉得孩子们小小年纪,何来如此缜密的思考和高超的判断力?其实, 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朱永新语),只要方法运用得当,一篇看似平淡的文 章,同样可以演绎出万千风情,深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首先要设定好文章的"发展性目标"。这里提到的 "发展性目标",是相对于"基础性目标"而言的。让我们以传统课文《挑山工 》为例,来感受一下批判性阅读的力量。 打开任何一本参考书,我们都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基本围绕着两个方面 来设定: 1. 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 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 2. 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 力。 如果以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我将该目标定位为"基础性目标",即学生通过学 习文章,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而"发展性目标"则是我根据批判性阅读的需要 设定的: 1. 借助挑山工职业的特殊性和文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对挑山工进行人性美的审 视和挖掘。 2. 培养辩证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问题的解读提供个性化文本 。 设计好发展性目标后,接下来就要围绕目标设计个性化问题。全文的重点在意味 深长的最后一段--"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 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这个"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单纯以基础性目标为准,这里的"它"可以 总结出一个标准答案--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仅仅到此为 止,孩子们的脑海中只会淡然的存留着一个符号式的挑山工形象。而挑山工真实 生活中的另一面,这个"它"所蕴含的层层深意,或许会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未 解之谜。于是,我补充设计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文中找不 到标准答案,而且层层递进,目的就是引发孩子们的深度思考,昭示批判性阅读 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