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齐介仑
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一个小小的电器商店居然可以做到数百亿资财,一个几乎没有多少文化的乡村小伙居然可以用20年的时间成功写就别人数百年都无法企及的商业神话。这是一个怎样的国美,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黄光裕?
时光倒转20年,祖籍同为广东潮汕的黄光裕,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叫做“李嘉诚”的老乡。而他所知道的只是,有野心的男人,最起码要能养家糊口。 非但如此。远在大洋彼岸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已声名远播,但不论外界如何将其与自己做过多少无聊的类比,其实,黄光裕对这个人、对这个企业,最初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即便如此,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电器商店居然能够做到如此规模,且其聚敛的个人资产更是几度跃居华人财富榜首位。而传说中的那些财富大佬们,无非比自己早走了几步而已。 上篇:黄光裕受查始末 财富的巨大光环令黄光裕及其一手撑起的国美集团名噪一时。 经过短短20年的辗转磨砺,先前那个不名一文的乡村少年不仅早已入主“福布斯”及“胡润”财富榜前排,更两度顺利登顶华人首富,而其创造的个人“账面资本”甚至达到了令人瞠目的“200亿”。而即便在当下,他也不过38岁而已。 当国美成为公众公司、当黄光裕成为财富名人并备受追捧与赞誉的同时,关于国美财富“舵手”鲜为人知的成长史与发家史,每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神秘话题,猜测与质疑在其间从未间断过。 祸起中行 早在2006年10月30日,京城某财经杂志率先披露“黄光裕兄弟向中国银行恶意骗贷而正协助调查”的传闻。当时的情况是,黄光裕胞兄黄俊钦执掌的“新恒基系”资产已被全部查封,银监会正密切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掌控的“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与负债。 依据该报道,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均已被列入摸查名单。与此同时,原北京中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以及曾为“新恒基系”最高层领导之一的于星旺等人已被先后逮捕。 前期的调查发现,在“鹏润系”与“新恒基系”之间,确有13亿元人民币的问题资金形迹可疑。最值得关注的是,这笔来历不明的巨额资金在两公司之间密切流动后最终转入国外。 知情人士向《财经文摘》介绍,该笔资金与黄氏二兄弟数年前与北京中行发生的一单贷款直接相关,而正是这单“紧要”贷款,最终维持并强势助推了两兄弟的创业布局,并在其后来的发展与扩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时交涉该笔款项的正是黄氏两兄弟与浸淫金融业40余年、年岁已过60的牛忠光。 生意从零做起一直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黄氏两兄弟在必要的时刻遇到了必要的朋友。除了牛忠光,在北京拥有多家公司且与黄俊钦和牛忠光关系密切的女企业家雷瑛也直接参与了该笔银行贷款的操作。 已经公开的消息是,黄氏二兄弟通过伪造营业执照、伪造签名等多种途径最终骗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数亿元贷款。之后,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以不同公司的名义分几次向这家银行连续借贷。在1997年-2001年间,上述贷款总额接近10亿元,其中4亿余元一直不曾还本付息。 国美强烈反弹 有关公司创始人早期恶意骗贷的消息一经发出,旋即引发国美公司强烈不满。处于风暴核心的国美集团在消息发布第二天做出紧急声明,矢口否认“黄光裕正在协助调查”,且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公开辟谣。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在去年10月31日给出的声明中,国美公司指出:国美电器、鹏润地产及黄光裕本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受到任何一级公安部门的调查。鹏润地产出售住宅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办理的住房按揭业务受到相关部门调查,我方正在配合协助调查。该笔房产业务属正常销售业务。我方作为该笔按揭的信用担保方,对此笔业务审核不严,我方将视调查结果依法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同时,国美还表示,国美电器在大陆任何一家银行无不良贷款,更未给任何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国美电器目前在北京中行贷款余额为零。而对于媒体指称“国美、鹏润早期从事汽车贸易,以及车贷等业务”的说法,国美亦是给出断然否认。 通过“现金加股票”的方式,国美完成对永乐的最终收购,原永乐董事长、新任国美集团总裁陈晓的看法和国美声明如出一辙。2006年12月7日,鹏润大厦18层,陈晓在接受《财经文摘》独家专访时也谈及了此事,他首先对财经媒体的公信力表示怀疑。 陈晓指出,业界所谓的爆炸性新闻实际上根本就是娱乐新闻,或者根本就是假新闻,并不是对企业深层次的剖析。他认为没有多少媒体记者可以摆脱这种浮躁。“一天到晚到处去寻找‘人咬狗’的新闻,这不是什么好势头。所以,既然大家都是娱乐,那谁的内容爆炸性更强,谁的效果自然就更好了。”陈晓以“娱乐新闻取代严肃报道”的言论,驳斥某些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 在交流过程中,陈晓还认为最应该对此事在意的是自己。“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我,而不是你们新闻记者。我把永乐这么大的一个企业全部转换成国美的股票,如果我对这个企业没有信心,没有把握,五六十亿的东西岂不是白白扔进去了!这可能吗?!这是第一。第二,我感觉,我和黄总都是有事业心的人,我们是要做更大的事业,假如这不能成为我们共同事业平台的话,我也绝对不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好多东西我就没法跟你讲,但我可以坦白地说,假如我对国美没信心,对黄总没信心,我肯定不会做这样一个决定。因为我做的这样一个决定,它实在是一个太‘巨大’的决定了。国内没有任何人愿意把几十亿的财产扔到一个自己尚且没有搞清楚的地方,所有人都不会傻到这样做的。所以,无论如何,我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已充分表明我对黄总本人的信心,对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陈晓说。 作为双方合并后的国美新总裁,陈晓谈及了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遭受巨大舆论冲击的国美已无法靠一纸声明就能平静下来。2006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本刊记者联系到了现仍供职于国美集团的王亮(化名),在采访中,王亮表露了如下几个观点:“‘黄光裕受查’消息传出后,国美高层非常忐忑,而且还因为这个事情专门开过会。但我们在大面上却看不到显著变化,没有太多直观感受。大约即使有事,也不会是什么大事吧。这些人,有几个以前是干净利索的?这个东西查不完,出问题的肯定不会只有黄光裕哥俩。” 王亮的观点也代表国美集团内部部分员工的想法。但面对高层的历史“原罪”,他们也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业界热评 事件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多方均表示严重关注,并迅速掀起一场关于“民营企业原罪”话题的激烈争论。 本刊记者辗转多次试图联系采访大中电器总裁张大中,但对方一直婉言谢绝。大中总经理宋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原罪话题的讨论,本来是可以说一说的,但此次因为涉及竞争对手国美,所以不想予以过多评论。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表示,对于该事件,因为自己了解的并不多,并不知道内情,而且这个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都不好说,所以不便发表任何言论。“但国美的发展应该是健康的。”陆表示。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微妙的是,就在坊间对“国美受查”事件越炒越热的时候,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适时出来说话了。在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胡德平郑重提出了其“清算民企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绩”的论述。
胡德平认为:其一,经济的诞生非但没有“原罪”,而且应该早生十年,二十年。其二,早二十年的话,就是刘少奇、毛泽东同志在公私合营之后都说过:我们公私合营之后,还是可以发展私营经济的。其三,如果不考虑历史的环境条件,一味用法律、用宪法大帽子“扣”下来,非常吓人,但不能服人。其四,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绝对不可以简单地以暴力来解决。 对于胡德平的观点论述,本刊记者曾经与北京某家都市报知名记者有过交流,他如此评论:对违法者的宽容,就是对守法者的扼杀。违法案件不论涉及到谁,不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都要追查,否则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黄光裕兄弟各自所挟持的企业不但声名显赫,而且网络密布,牵扯众多,于是就有人愚蠢地打出“保护民族经济”的大旗来为之热烈鼓噪。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刻意偏袒。有罪有罚,这才能体现起码的公平与正义,反之就是另一种腐败。 众所周知的是,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性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胡德平的公开言论更已引发业界争议。那么,这些言论是否代表了民营企业家的普遍心声呢?陈晓坦承,对于这些国家领导人,他们都不加评论,而且作为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胡德平,他们一直是仰慕与尊敬的,而胡德平发表这些观点性论述,一定是与他的工作环境有关,是有感而发。 关于“民企原罪”的讨论非常热烈,而且胡德平的言论恰恰生发于“黄光裕兄弟受查”这样一个特定时期,于是便有大量分析人士做出评价说,胡的言论更多体现的是对民营企业的刻意袒护,而且剑有所指,分明是有意替黄光裕兄弟开脱罪名。 不过,陈晓认为胡德平的观点并非偏袒,“因为胡德平接触民营企业家比较多,所以感受就丰富,而那些言论也一定都是有感而发的。如果没感受的话,怎么可能胡说八道呢。他一定是接触很多,感受很充分,忍不住就要说出来嘛。只是可能其他人的感受没有胡先生那么强烈吧。我想,是他那种工作环境决定了他的态度。”陈晓更似乎有意为胡德平做辩解。 “我们不能用不同的政策环境去对照某一件具体事情,对不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允许的,任何企业要成长起来都不容易,而且成长起来后,面对的仍旧是严厉的市场竞争氛围。坦率地说,我们实质上并不关心这些事情,因为我们最大的政治,就是把企业做好,在企业做大做强后,真正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陈的回答尽管带有某种预设的矫情成分,但无论如何,陈的观点似乎可以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 峰回路转? 作为国美灵魂的黄光裕,伴随着媒体的陆续追踪报道,已迅速造成整个商业界的震动。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融合了“永乐”并已囊括了近20万名旗下员工的国内最大家电零售企业的领导者,不论该事件的未来形势如何演进,其影响必将是深远的。 之前,《财经文摘》曾致电业内某知情人士,对方称该事件最可能的结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指出“其中考虑的具体情形不单纯包含经济因素,还有更多政治影响在里面”。而即便如此,2007年1月17日,当业内出现“国美透露鹏润地产及黄光裕协助调查被撤销”的简短新闻时,大家基本都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纷纷打出一个问号:这到底是怎么了?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本刊记者在第一时间致电国美品牌中心新闻经理安宓,询问详情。安宓称,该消息为香港联交所发出,基本内容为“黄光裕协助调查一事已取消”,但其兄黄俊钦及其左右手是否也已摆脱困局,“你只能去问新恒基那边才能知道,我不清楚”。
据调查,国美发布的相关公告实质是香港联交所于前晚(2007年1月16日)发布的有关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0493.HK)的公告披露,“国家有关部门现已撤销有关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间接拥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公告同时强调,这件与鹏润及黄光裕本人并无直接关系的协助调查事件,由于黄光裕本人的特殊地位,被失实放大,公众也因此而被误导,一度困扰着国美集团、鹏润集团以及黄光裕本人。 国美发言人1月17日晚向记者评论称,国家相关部门作出撤销协助调查的决定,充分澄清了此事与黄光裕本人及其旗下公司的无关性。不过他承认,失实的舆论导向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行业对国美、鹏润的猜测和质疑,对国美及黄光裕本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下篇:黄光裕今昔 2006年11月22日,北京海淀区苏家坨。这里的“稻香·湖景”酒店,因地处偏僻而远离闹市,国美—永乐合并庆典新闻发布会就在这里举行。 身着蓝黑色西装、个头不高、眉毛不浓的黄光裕满脸堆笑地坐在主席台正中,坐在他身边的是原永乐董事长陈晓、原国美副总裁王俊洲等一众高层。 让与会记者们感到诧异的是,在国美新闻总监何阳清几句热情洋溢且略带调侃的开场白过后,黄光裕开门见山地回应了外界对新国美的质疑。 黄光裕挺直了上身,然后用他那带有浓郁广东味道的普通话有板有眼地说:“做大之后的新国美,在实力上一定是强大起来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此终结了其他同业者的上升可能。我们会给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谐共处嘛,我们自然不会立刻消灭掉他们。至于恶性竞争,我想说的是,我暂时还不打算在这上面浪费一发子弹,这一点我希望他们能够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黄光裕在开讲之前和陈晓进行了短暂的目光交流,而其中的深意大约只有二人才能知道。 黄光裕话锋一转,矛头直指在场众媒体。“国美是在媒体的关怀下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我谨代表国美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因为没有媒体朋友们的宣传,也便没有我们国美的今天。”黄光裕如是说。说此话时,披露“黄光裕、黄俊钦兄弟受查”的文章已发表月余。 升腾耀眼的财富以及巨大财富背后的故事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到如今,黄光裕受查与否对于老百姓来讲,似乎已经并不紧要,而更为令人好奇的却是,他究竟是怎样维系并巩固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真实,以及在真实面前当事人的具体应对。 强势突进 奢华的财富盛宴总是让人生发各种联想,而作为国美灵魂的黄光裕更一度成为众多创业后来者景仰与临摹的标杆性人物。 20年国内市场的深耕细作,最终搭建的是国美电器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而国美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上佳表现更是给了黄光裕更多展露霸气与威信的舞台。 黄光裕缘何一路高冲猛打并聚敛财富至此的呢?除却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外,其特力独行、敢想敢做的性格特征也不能不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秀虹讲了一段童年的经历,当时的黄秀虹不过四五岁:有一次二哥黄光裕带她到村口的沙土堆上玩耍,当时正有一群小男孩正在那里打赌比赛,其中有一个男孩总是输,他恼羞成怒地指着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孩子在这里,才害得我这么晦气!”并喋喋不休。当时还不到十岁的黄光裕眼见妹妹被别人数落,立刻火冒三丈,跟他对打了起来,而那个小朋友分明不是他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黄光裕则紧追不舍,直至把这个小朋友赶到家,他才肯罢休。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在黄秀虹看来,两个哥哥都有相当的智慧,只不过智慧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大哥黄俊钦是一个性格内向沉稳的人,不爱惹事。而黄光裕则淘气、捣蛋得多,是当地的“孩子王”,一帮孩子出去玩,经常是他来带头。“不过,二哥一般不会主动去惹是生非,但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他就会跟人家去拼命。”黄秀虹回忆说。
{page} 霸道的性格特征不但表现在为人处世的慷慨激昂上,更具体渗透到其20多年的从商经历里。 黄光裕多次承认:“我做事的习惯是,方向一旦确定,大概想好,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干了。而且我是要求速度的,尽快实施。我是不会花3个月时间来谋划的”。值得一说的是,1990年国美大力度开拓天津市场,曾遭遇众多竞争对手的强力联合抵制,天津十大商场联合上游家电制造企业协调一致封杀国美。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在黄光裕与李俊涛的坐镇指挥下,仅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国美最终凭借价格大战成功突围,并最终一举拿下天津家电市场独一无二的销售业绩,成为天津家电卖场老大。 黄光裕身边的人 2006年11月24日上午11时,北京,积水潭。 经过多次沟通,在一间并不算太吵闹的食廊,本刊记者见到了供职四年且与黄光裕经常密切接触的前国美集团员工龙某。 龙某一席谈,揭开了长久笼罩在“国美帝国”之上的神秘面纱。据他介绍,黄光裕为人仗义,并因此结交了不少至关重要的朋友。而在他成功的道路上,至少有如下7人功不可没。 李器陶,北京人,40岁上下,身形健硕,社会基础扎实,关系网络可靠。他从1987年开始,曾跟随黄光裕打拼多年,对黄光裕忠心耿耿。目前看来,其个人能力和思想观念已经明显跟不上集团的整体发展步伐,但因其对黄光裕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过巨大贡献,“对国美有功”,所以黄光裕非但没有抛弃他,而且给予优厚待遇,不仅将其安插到新国美集团,而且慷慨赠予国美上市公司一定股份。龙某坦承,李器陶对国美以及黄光裕的发家史了解最多,而其中黄光裕是否涉及走私、是否涉黑,任何人都不会比李知道得更多。而据龙某了解到的情况,李当年属于给黄光裕“拎钱袋子的”,也即贴身保镖。 另外,同样跟随黄光裕多年的李俊涛、王俊洲等人,对国美在全国的强势扩张,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国美“元老”目前都已在黄光裕集团身居高位。 黄光裕依托家族关系构建网络,并极富孝心。黄光裕的母亲曾某、舅舅林某、父亲黄某都曾被安排进“国美投资有限公司”,而该公司的实际性质为国美、鹏润的后勤保障集团,负责提供后勤供给,属于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和国美两套系统。据龙某讲述,起码在其离开国美前(2005.06),国美旗下员工哪怕是饮用矿泉水,都要统一从“曾妈妈”那里提取。龙解释说,黄光裕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黄光裕曾经说:“我就是让妈妈自己有饭吃,有事干”。之后,本刊记者就此事实论述与国美集团现员工、品牌中心职员胡云涛交流时,胡表示,在以前,后勤集团确实是独立运营的,但现在已经收编到集团内部,统一管理。 黄光裕母亲,原名曾婵贞,广东潮汕人,年过60,思路明快,概念清晰,做事细心谨慎且非常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在国美集团内部,员工敬称其为“曾妈妈”。“曾妈妈”上世纪90年代便已北上京城,协助两个儿子全面打理公司内部后勤事宜。据称,笃信天主教的“曾妈妈”面容慈祥,待人和善且相当富有商业头脑,而其负责的后勤供给,不但内部规则严谨,细节周到,而且每笔往来账都有非常详细的文字记录。黄光裕曾经在公众场合表示过:“如果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哥俩谁都没戏。”。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杜鹃,黄光裕夫人,36岁,北京人,处事干练,和善健谈,尤其精于交际。据称,杜鹃早年曾供职于北京中行,进而因业务往来等各种特殊关系,容貌娇好的她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与黄光裕结识,后于1999年前后辞职中行,并与黄光裕喜结连理,之后数年一直为黄光裕打理国美香港业务,长期担任上市公司国美电器执行董事。
据称,已育有两个女儿的“杜总”,不但持家有道,而且业务精通,尤其对资本市场了解甚深,在国美集团内部很有威望。另据龙某讲述,杜总是一个“相当有女人味儿的”成功女性,不但能够对时尚风物滔滔不绝,而且对于亲情友情处理得也是相当细致。另外,身居高位的董事长夫人对待员工也非常客气,特别善于倾听基层员工的见解,大多数员工也对其非常信任。 “尤其女员工,她们总是时不常地将自己的苦恼和问题类似聊天似的与‘杜总’交流,杜为此帮助解决了不少问题,是一个真正的贤内助。”龙称。 两个关键人物 黄俊钦在国美集团内部被称为“大哥”,而黄光裕被称为“黄总”、“俊烈”、“黄俊烈”。 “大哥”黄俊钦,京城地产大腕,现年41岁,个性果敢坚韧,处世内敛含蓄,思路缜密且敢作敢为。“可以讲,是黄俊钦把弟弟黄光裕一手拉起来的,如果没有大哥早年的前期铺垫,黄光裕的现状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龙某如是说。身材不高却器宇轩昂的黄俊钦,一向不苟言笑,感情沉稳。据称,当年只身一人从广东闯荡内蒙古,再从内蒙古折返北京,黄俊钦的生意多有变化,事业也几经起落,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其间的困难与问题,基本上都已被一一化解且不露痕迹。“如此成熟精妙的处世技巧,与他的年龄根本不相称”,龙这样评价。再者,新恒基系的频频出手,最终将黄俊钦从胡润财富榜巨大的屏风背后拉了出来,而其数年来累积的巨大财富,据说并不少于其弟黄光裕,黄光裕也曾笑称:“终于把他给拖出来了”。 黄氏二兄弟曾经“水火不容”,即使互相打照面也基本不讲话。所以国美系和新恒基系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双方的秘书来完成。鹏润大厦分为A、B两座,当初分别由黄氏二兄弟所有。“一半大哥,一半黄总”,龙某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一度矛盾激化,在对外交流层次上,哥俩仍旧互相支持,“比如弟弟这边的某个人才很重要,哥哥也一定努力帮助挽留,尽力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诚然,国美电器从无到有,自是黄光裕一手撑起,而之后随着1999年左右,中国房地产投资的逐步升温,黄光裕开始退居国美二线,进而全面突进房地产领域,“黄光裕当时甚至有卖掉电器搞地产的想法”。至此,张志铭全面接手国美电器。真实却并不为常人所知的是,国美电器的一步步发展壮大甚至达到今天近千亿的年销售规模,其实大部分功劳应该归于其妹夫张志铭前几年不计酬劳的苦心耕耘。 张志铭,现年34岁,“容貌堂堂、一表人才”,其在黄氏家族内部问题上通过耐心细致的巧妙沟通,最终做得“滴水不漏、无可挑剔”。“一个外姓入赘到黄家,能够做到如此精妙,实在难能可贵”。另据龙某讲述,张志铭第一次操作房地产应该是“国美第一城”,而“鹏润家园”却正是黄光裕的第一次房地产实践。再后来,张志铭脱离国美,开创自己的事业,目前正在投入“明天第一城”。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黄光裕的大妹妹黄秀虹在国美并非高位,这也是黄光裕所谓“唯才是用”的体现。“她的个人能力决定了她是否适合一个更高职位。”龙某评价说。而其小妹妹黄燕虹目前已经移民新加坡,同时保持着与国美的诸多关联。
家族矛盾。在龙某看来,黄光裕家族矛盾似乎并非那样尖锐,起码他们这些内部员工知道得并不太多。“即使黄的亲戚被安排进国美,也不过一个职位而已。一个萝卜一个坑,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黄光裕。” “不要说高中毕业,可以说他连小学都没毕业。”龙这样解释黄光裕的受教育程度。 关于走私、涉黑,国美内部的员工都有耳闻,但没有确切根据,谁都不敢说。“他们这些人不过是追求利益而已,绝对不会打打杀杀把命赔进去的”,龙对本刊记者如此表示。 “先拿货后付钱,这应该不是大多数情况吧。当初黄光裕盘下牛街服装店后,其交易基本都是一手拎钱,一手提货的,而李器陶就是拎钱袋子的那个人。”龙坚定地做上述表示。 “当年,尤其在1987-1988年,那时候哪里有什么电器商城啊?!黄光裕几乎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搞出了国美电器这一品牌。”{page} 暗中发力的国美凝聚20年的力量一飞冲天。但毋庸讳言的是,坐拥数百亿资产的黄光裕显然并非总是心情愉悦。 高处不胜寒 质疑国美 1987年,年仅17岁的黄光裕悄然离开广东潮汕老家,告别大哥黄俊钦,取道内蒙古只身一人独闯北京。辗转腾挪二十年,变化却已沧海桑田。当年的“拉单”生意想来却总是小打小闹,倒腾服装说起来更是不值一提,珠市口创业的那个二层小楼也早已不知所踪。而当下黄光裕一手培植起来的国美帝国却已呈雄壮高歌之势,而更为醒目的是,在英国会计师胡润以及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几番推波助澜下,黄光裕本人已从一个不名一文的乡村少年迅速走位中国首富。舆论哗然间,质疑声四起。 2006年12月,《财经文摘》记者专程赶赴北京市宣武区珠市口东大街,试图竭力探访当年黄光裕的零星记忆,但非常遗憾的是,不但当年的建筑早已踪迹难觅,记者几度询问周边居住的上岁数的老人,有的甚至听都没听到过曾经还有过这样一个电器商城。 一个初中尚且没有毕业的毛头小伙是如何迅速累积财富并顺利登顶胡润财富榜的呢? 2006年11月,本刊记者与黄光裕传记作家吴阿仑有过几次深入交流。据吴阿仑讲述,黄光裕的资本原始积累其实早在广东潮汕就已经开始,而黄光裕曾经对记者坦承过的“拉单”生意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私”目前谁都不好说,但北京创业初期,其大批量运作的进口电器销售,无论如何是具备某些灰色情调的。 吴阿仑透露给本刊记者一个细节:早在2003年,吴阿仑曾与黄光裕有过两次比较成功的面对面专访的机会,而之后,根据大量细节内容汇总成册的传记——《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一书的出版,却因其中两章分别涉及“黄光裕早期发展历程”以及“2002年底黄光裕取代妹夫张志铭,复出国美电器并造成公司高层动荡”,而在交付印刷的最后时刻被国美集团和中宣部联合叫停。 “没有办法,我只能遵从国美的意思,拿下了那两章的内容,并迅速补充采访了国美的某些现高层,而最终大家看到的如‘做消费者的代言人’等内容就是后期顶替上去的文字”。 无独有偶伴随着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关媒体猜测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无可争辩的龙头老大——国美和它的精神领袖黄光裕看似悠闲地走过了喜忧参半的2006年。
然而,有些事情似乎并不一定因时间的流转就能褪去先前的光华与锐利,刚刚打开篇章的2007年之于刚刚落定的“新国美集团”的意义,大约也并非如大多数观者所能看到的那样平静与安详:永乐与大中如何了断恩怨情仇,国美与永乐究竟怎样“相融共生”,黄光裕兄弟如何破解其与中国银行的乱局,苏宁是否能够贴近国美进而酝酿新一轮的购并狂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是国人更多的关注与期待。2006年10月,因掌握确切消息来源而在国内媒体率先发布“黄光裕、黄俊钦兄弟因与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事宜而正协助公安部调查”报道的《财经》杂志,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早在2006年11月末,财经杂志记者、该文章第一作者龙雪晴在与本刊记者交流时,重点表露了以下几个观点:
1.我们报道的是事实真相,而且是站在理性和客观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写作,不偏袒,不庇护。最近曾经有人问过我们,国美方面是否在该文章发表前后曾经给予《财经》杂志或记者某些压力了?没有。 2.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国美毕竟关涉中国零售业的某种风向,所以牵扯面必然较广,国家的政策导向会有所保留。现在对国美来说,大的危局可能暂时已经渡过去了。也有人说,公安部不会全面深入地调查国美。 3.其实,关于国美与中国银行的纠葛,最早发出该信号的,是国外某媒体,而《财经》杂志是通过细致认真地采访调查,以新闻人的直觉,给予客观披露而已。 4.对于该文章的感受。说老实话,我们对于新闻的处理非常谨慎,没有太多去搜集感受,忙着写稿子了。如果一定要说感受,那就是认识到客观报道的重要性。因为若有差池,国美这会已经在跟我们闹官司了。 国美风波荡漾,黄光裕何去何从? 家族企业背后的力量 国美的强势扩张势必牵涉众多关联环节,而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更有诸多细枝末节需要巧妙周旋,而这一切的谨小慎微,对于即便目前早已牢固盘亘地产与电器两大阵营的财富大腕黄光裕来讲,自己初中尚且没有毕业的学识与素养,很明显是鞭长莫及、力所不贷的。而其不惜重金大胆起用能人,却正是国美以及黄光裕最终能够获取成功并最终聚敛巨额财富的关键性因素。 记者曾两度前往鹏润大厦联系采访黄光裕周边人物。2006年12月底,当记者与国美集团员工任某交流时,任某透露:国美的一路前行,如果没有一个很有见地的智囊团是难以想象的。任某了解到的情况是,其实早在数年前,由清华大学某知名教授为组长,并由几位学识渊博的MBA共同构成的专家决策小组,就曾经为国美的整体发展思路做出过系统指导,而这个团队的出现,对于黄光裕早期的商业决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人独具商业远见,同时拥有国际化视角,对事件的分析也更深刻、更细致,而且他们定期到国美进行指导,在宏观上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任某说。 另外,在关系网络上,黄光裕结交了大量能为其所用并对其忠诚守信的一干朋友,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与其共同进退多年的现集团副总裁李俊涛。应该讲,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李俊涛的大力扶助,黄光裕的事业尤其在电器连锁上的成功便不会如此轻便。 随着行业细分的不断演进,更多的企业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多源化经营”,业务范围渐深渐广。与此稍有不同的是,尽管黄光裕领军的国美集团已独揽巨大财富,并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几次成功出手,最终拿下了包括“中关村股份”在内的多个企业,并开始进一步资本运营,但仔细观察国美的发展路径,正如黄光裕谈到的那样,国美重拳出击一切可以赢利的目标,但最关键的仍旧是牢牢把握自己最为擅长的地产与电器连锁领地,在这一点上,要永远保持优势地位,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市场瞬息万变,整合一刻不停,永乐国美融合之后,中国家电连锁在未来几年是否会发生更大规模的购并与调整,震荡之后将最终形成怎样的市场格局?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是,苏宁的步步进逼已引起国美的高度关注,双方都有接洽的意愿,但双方是否会真正形成融合的最终局面,大家都在观望。非常值得一说的是,在国美永乐合并庆典当天,大中电器没有委派任何代表参与,而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虽则没有到场,却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词:我们担负着中国家电连锁未来的新希望。 一家独大的国美是否进一步扩容收编,目前尚是未知数,但业界关于“国美强势扩张将造成家电市场垄断”的担心,似乎确有道理可循。 2006年7月,黄光裕在敲定国美永乐收购案后,曾略带调侃且近于目空一切地说:中国的家电市场不会出现双寡头,如果有的话,也是一个国美,一个永乐。背景资料 1、国美公司大事记 1987年1月1日,黄光裕创立国美电器,当时只是北京珠市口一家一百平方米左右的小门店。 1992年,国美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并将所有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 2000年7月,针对彩电峰会的限价,国美使商家不仅仅再是商品价格的执行者,而成为价格的主宰者。 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香港和北京同时召开“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控制性股权新闻发布会”。 2004年8月,国美电器出台今后5年经营和品牌建设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国美将总部原有的七大中心组织架构调整为营运、营销、行政、财务和监察五大中心,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005年2月,国美划分东北区、华北一区、华北二区、华东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七大区,建立国美电器大区管理制。 2005年6月,鹏润集团与大连万达集团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携手共同发展商业地产。 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与永乐(中国)电器有限公司宣布启动合并。 背景资料 2、中国家电连锁卖场第一大并购案:国美并购永乐 2006年11月22日,耗资52.68亿元的国内家电连锁业最大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国美永乐正式合并成功,拥有900家门店的国内最大家电连锁集团——新国美集团正式成立。黄光裕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负责集团的战略投资;陈晓出任集团总裁,负责日常事务。其余高管实际上都是国美集团的原高管,周亚非出任财务总监,魏秋立负责行政管理,孙一丁负责门店、售后服务,牟贵先负责采购,李俊涛负责采销。据了解,新集团包括董事局主席、总裁、副总裁、决策委员会四个高层决策层。新国美集团将拥有国美、永乐、鹏润电器三个家电连锁品牌。黄光裕说,国美永乐合并之后,国美集团员工接近20万,家电连锁门店达到900家。 背景资料 3、媒体关于黄光裕受查事件的报道 2006年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早前,银监会也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初步官方调查结果显示,民营的“新恒基系”和“鹏润系”在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严重违规方式,获得北京中行的信贷支持。 调查表明,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在鹏润和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形迹可疑。这些资金既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黄俊钦兄弟创业期的“第一桶金”,也在2000年之后继续支撑其扩张。这些贷款也构成了如今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