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文 世界过剩资本涌流中国,造成巨大的流动性,从2006年开始火暴的资本市场,开始重估中国股票,债券,地产等虚拟资产的价格,并拉动了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价格拉高的下一步就是消费品价格的拉高。 产业链末梢涨价 在陕西咸阳店头镇钟家村农民刘建国的记忆里,生猪从来没有这样吃香过。从2004年到2006年,他养猪从来没有赚到过一分钱。 生猪养殖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买卖,而且总是受供应环节的波动而产生巨大的价格浮动,牵引产业链条不断在循环周期内转动。 刘建国在2004年进入了这样的循环通道,养了110头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这一年,猪肉价格上涨,部分地区肉价达到20年来最高点。与此对应,据农业部统计,这一年年底,生猪养殖量大幅攀升。到2006年,全国生猪出栏6.81亿头,同比增长3%;猪肉产量5197.2万吨,增长3.7%。这时,中国人均猪肉年拥有量达到50公斤,超过欧洲人均30公斤的水平。市场人士警告说,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在加大。 而此时,产业链的上游也发生了异动。因为天旱及耕地减少,生猪的主要饲料玉米价格开始攀升,而急剧放大的生猪存栏量更推动着这种攀升。到2006年中,玉米价格到达一个相对顶点。 猪价与粮价之间存在一种相互适应的规律,农业学界将其归纳为“猪粮比价规律”。人们往往将活猪价格7元/公斤、猪粮比价5.5:1作为养猪盈亏的平衡点。根据农业部调查统计,2006年1-6月时,猪粮比价平均为5.06:1,跌到了盈亏平衡点以下。 这导致了刘建国那几年灰暗的财务状况,他的100多头猪,2004年时每头亏了45元左右,2005年每头亏了80元,去年年中时亏得最惨,将近100元。“2006年之所以亏这么重,主要是玉米涨价,然后去年底猪得高热病又死了一些。”刘建国回忆说。 生产环节的亏损使存栏量掉头下跌。农业部说,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4.67亿头,下降0.3%。加上饲料涨价的顶托,价格天平再次往刘建国这一方倾斜。到了5月份,猪肉零售价格达到高点。在北京的新发地农贸市场,5月份以来的25天里,工作人员已经14次更换肉价标示牌,平均不到两天就换一次。 也就在这时,时来运转的刘建国发现,隔壁邻居家在院子里用石头垒了一个猪圈。而村里乡亲近来上他家串门的越来越多,聊天的核心内容都是打听养猪的行情和门道。 与消费现实适应 今年15月份,各种原材料价格在涨,国际油价在上涨,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也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尤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2.8%,有63.4%居民认为物价偏高,有41.7%的居民认为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预测未来物价将上升。 这些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人们越来越近,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看消费价格,往往不能够全面反映大家的感受,所以在使用消费价格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分析CPI指数时,还要看各分项价格指数的构成比重。比如说,当前居住价格(房租价格)对CPI的影响比重是13.2%,而这个比重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在上升。6年前居住价格影响比重仅是6.7%。同样在医药价格上,6年前,医药价格的影响比重是4.5%,现今增长到了10%。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现行CPI计算需要改变。20多年来,人们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食品在CPI的权重达1/3,但目前该比重十分微小。 过去,教育、电讯等消费或是忽略不计,或是产品还没有出现,而这些消费已成了民众消费增长最快的方面。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家政服务、娱乐服务、健康服务等升级性消费的需求增加,这都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