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宏观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减少市场上四处泛滥的流动性:一是提高利率,增加企业成本,抑制房市、股市过热;二是提高汇率,降低退税,减少贸易顺差;三是提高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四是严控土地、信贷、项目门槛,抑制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投资冲动。 但应当正视的现实是,已经释放出来的数以十万亿计的流动性是无法收回的。即使新增的流动性大幅减少,经济过热的原因仍然难以消除。目前各部门都在自己的“防区”内“严防死守”,但其效果却可能像大江防洪——自身堤坝越坚固,其他部门溃堤的风险就越大。宏观调控真正迫在眉睫的是,需要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分洪”,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赵燕菁
以新的主流住宅产品消化流动性 现在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以最高效率“消化”流动性,将流动性转变为真实的国民福利。既然紧缩的政策难以给经济降温,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来解决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呢? 并非所有经济都能找到可以同时满足高速度和低风险的经济“高速路”。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无法从通货紧缩里脱身,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有效的需求,只能通过强行扩张财政,来“消化”掉其巨额流动性。结果,形成的资产,由于回报极低,不仅无法带来长期的新增收益和国民福利,反而转变为巨额的政府债务。 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的价格泡沫化的“通病”,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也会走上“过多货币,追逐少量资产”的虚拟经济之路。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对资金几乎有着无限的饥渴需求。我们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创造足够的资产,而不是“冻结”过多的货币。其中最主要的潜在资产之一,就是不动产。具体讲,就是住宅。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速度上和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的空间转移,使得住宅(及相关基础设施)缺口极其巨大。只要政策得当,这些潜在的需求,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从而使房地产业成为大规模吸收流动性的战略“分洪区”。 选择房地产作为释放流动性的经济降落伞,主要理由是:首先,可以吸收大量的流动性;其次,可以不依赖国外市场;第三,不会增加出口,导致新的贸易摩擦;第四,可以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换,减少资源(农地、环境、能源)损耗;最后,不动产寿命长,保值增值潜力巨大,任何资本品无出其右。 正确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正确的战略。过去的计划实践和时下的市场改革表明,推动房地产仅靠市场不行,仅靠政府也不行。 仅靠市场不行,是因为市场以单纯营利为目的,其提供的居住产品,无法兼顾多重目标(金融稳定、分配公平、企业竞争等);仅靠政府不行,是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正确的做法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设计出一种兼顾各方面需求的主流产品:首先政府提供包含所有成本的廉价土地,然后,大规模建设低成本、小户型住宅;住宅采用“零首付”,逐月支付按揭,10年至15年后,一次性交付地价并获得住宅的产权。同时,保留目前市场供给方式作为补充,但在价格和产品种类上全面放开,主要用于满足投资性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通过公积金等制度,将个人收入强制纳入住房消费,直接扩大内需;第二,有利于降低住宅消费门槛,即使居民收入很低时,也可以有地方住,并通过预支自己未来的信用购房,避免积累大笔储蓄,待到购买时,价格又增加的窘境;第三,可打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正规通道。稳定的城市劳动力比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更适合产业升级的劳动力需求。低廉的住宅价格,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这种间接的补助,更容易避开加入世贸后,国际贸易方面的纠纷。第四,可以避免对现有商品房市场的冲击,真正做到“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在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使流动性获得双重的分流。 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转让的方法(先租后售),既不同于“只售不租”的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也不同于“只租不售”的廉租房。由于收益稳定,回收可靠。因此,可以通过银行长期贷款或资产证券化的办法,由市场(银行、证券)大规模介入,政府则仅提供担保(以住宅为担保物)和相关政策。几乎不需要给政府财政增加任何压力,就可以达到大量吸收流动性的目的。不能让投资和炫耀性需求主导市场 面对急升的房价,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绝大部分为房地产吸收,而过剩资金主要是流入最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这些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制约着产业升级。” 可是,流动性大规模流向发达地区房地产,并非产业政策所致。不同的产业部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显示出“不均衡”增长,乃是结构转型经济的固有特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乡资源在空间上大规模重新配置,相应的住宅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品,必然成为这一阶段投资趋向的优先和重点。目前银行数以十亿计的“存差”和最近的股市急升也都表明,“其他行业”并没有因为房地产“吸收”的流动性“过多”,而造成资金匮乏。 房地产是否会形成泡沫,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同时取决于它的价格。假设每平方米1万元,市场的真实需求是1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5000元,真实的需求就可能是1000万平方米;而每平方米2000元时,真实的需求就可能上升到1亿平方米。换句话说,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采用何种价格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