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纵横国际企业管理 管理天才的人



记者/魏杰

    和天才一起工作可不容易,施密特用“少干涉”的策略让Google发挥源源不绝的创新力量。

    在技术市场中,Google和苹果一样,都是以文化精神吸引用户的偶像公司,表面上一个专注于搜索和网络广告,一个专注于计算机应用和消费电子,但实际上,两家公司都在努力地做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用更新、更酷的产品和技术去改变这个世界。加盟苹果公司董事会,这是关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最新个人消息,以至于在iPhone新闻发布会上,很多人都猜测Google的搜索功能将会被置入iPhone中,不过结果还是在意料之中,乔布斯并未提及有关Google的任何内容,Google的这位CEO也未露面。外界一致认为,施密特加盟苹果将导致这两家最具个性的技术公司展开一系列的合作,但施密特本人却一再强调,“我加盟苹果完全是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原因很简单,苹果是一家创新意识超强的技术公司,与这些人在一起让我感到自己永远活力十足”,不过他并不避讳谈及这将为两公司合作带来更大的便利,他的回答是,“其实Google和苹果已经合作很长时间了。”

  随着Google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人们已经不再怀疑这家公司的前景,而是将目光聚集在CEO施密特个人身上,就像华尔街分析师所说,“相比Google的股价,我们更关心的是,施密特将为这家公司带来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业内人都明白,去怀疑这位前任Novell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和Sun公司首席技术官的能力绝对是杞人忧天。尽管施密特在Google时日尚短,但在技术界,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仅仅是成功将Java推向市场这一项成绩就足以说明他在这领域中的地位。但能力有时并不能代表一切,特别是在“像吸尘器一样将全世界的天才都吸进来”的Google,52岁的施密特所面对的挑战成了“如何管理一群拥有天才智慧的大孩子”,包括两位创始人在内,Google中大部分成员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用Google Research主管彼得·诺维格的话来说,“我们不相信权威,除非他能证明比我们更聪明、更天才。那些从你拿出ID卡进入公司就开始在你身边指手画脚的管理者也许就比老板要强一点,但这样做也不过是像天气预报员一样告诉老板现在的风向。如果你认为老板是错的,如果你确实比他聪明,那你一定是对的。因此,我们的逻辑是:当那个人不存在。”

  实际上,这种不协调的声音从施密特2001年一接手Google就开始了,一度还成为其竞争对手的笑柄,“我听说Google在公司管理上总是发生一些小插曲”,微软CEO鲍尔默在一次硅谷聚会上假装面无表情地幽默地表示,“在花园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很重要,这样看去很热闹,但要是不能保持协调就会显得乱糟糟。”《福布斯》在去年的一篇《谁是Google真正的领导者?》文中尖锐地评说,“施密特,当然,他是CEO,但他在Google就像一名‘成年监护人’,哄着两个大男孩,一群小男孩,教他们什么是公司管理,提醒他们每个人各自要清楚的职责,每天将70%的精力花在公司为他们设定的目标上,看着余下的20%自由活动和10%课间休息的时间被白白玩乐掉而干着急。”当然,施密特本人对这些讽刺的声音不过是一笑了之,相比外界的吵吵嚷嚷,他和Google却异常地平静,“施密特的智慧和灵巧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正是他的‘少干涉(ligh ttouch)’策略让Google在经营上如此成功”,当得知施密特入选了IBD的“2006年全球最佳CEO”时,雅虎前任董事、EfficientFrontier搜索市场推广公司CEO埃伦·斯米诺夫解释道,“Google的哲学是永远保持着创新的活力,施密特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给这种哲学以更大空间。”

    和天才一起工作可不容易,施密特用“少干涉”的策略让Google发挥源源不绝的创新力量。

 天才纵横国际企业管理 管理天才的人

  凭心而论,不管外界怎样评判施密特,对于他本人来讲,加入Google使他达到了个人事业和财富的颠峰,在《福布斯》的“2006年全球富豪榜”中,他以近50亿美元的身价排在第129位,成为为数不多的既不是公司创始人又不是投资人、纯以雇员和股票获赠方式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此前只有微软的鲍尔默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人管理者形象,施密特加入Google后就很少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就算在他的私人网站(www.ericschmidt.com)上,也是除了留下一个Yahoo后缀的电子邮箱以示个性外,几乎再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私人信息。当Google的股价超过300美元时,他曾先后卖出大量自己的股票,使自己的私人账户上瞬间多出了1.4亿美元现金,如此夸张的做法让人咋舌。

  如今的他和妻子温迪·施密特住在加州富裕的阿瑟顿市中的一栋高级别墅内,5年前这里的地皮每平方米就超过了1万美元,他的邻居是总统竞选人戈尔一家,他还是一名业余飞机驾驶员和徒步沙漠穿越俱乐部会员,一个普通的打工者能有今天的辉煌,多少有些传奇色彩。1955年,施密特在华盛顿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经济学家,母亲是一名全职太太。当他刚开始记事儿时,曾跟随父亲在意大利生活了两年,以至于两年后回到美国时,同龄人因他的口音而称他是“意大利小子”。1965年回到美国后,他们一家人开始在维吉尼亚的布莱克堡定居。因为父亲是维吉尼亚技术大学经济部的主席,小时候他经常跑到父亲办公室去玩,据他回忆,“我是跟一群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一起长大的,这些人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不停地为每一件事而辩论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逻辑思考。

  进入学校后,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过人之处,但却异常勤奋。十来岁时,学校租来了一台电报交换机,Dialcom提供的ASR-33,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电子设备,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后,他父亲开始有意地为他创造条件学习计算机知识,与同龄人不同的是,他非但没有厌烦,反而乐在其中。几年后,他开始为学校免费修计算机,改写程序代码。父亲本以为在计算机上的兴趣会让他选择去MIT学习技术,但他却对建筑学情有独衷,并梦想着设计出惊世骇俗的家具,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专业。未想到,建筑专业还未学满一年,他就开始动摇,“当一名建筑师很没有意思,我还是去当工程师吧”,第二年,他就转到了电子工程专业,并朝着工程师方向开始努力。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计算机技术萌芽,操作系统、个人电脑等新技术的出现让他看到未来的雏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又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1979年,他进入计算机技术的圣地伯克利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并在两年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认识比尔·乔伊改变了他的命运,1983年,他接受了乔伊的邀请,成为了Sun公司的软件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软件开发和推广。在Sun的14年时间里,从Java到微型工作站,从Unix到互联网战略,包括IPO全程都离不开他的努力和智慧,他从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做到了首席技术官和董事会主席,亲身见证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从诞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1997年,他离开如日中天的Sun公司,来到了更具挑战性的Novell软件公司。当时的Novell正处在困难时期,股价比去年低了12%,全年销售额仅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在当时,离开Sun,加入Novell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但我们认为值得”,加入Novell后,他就像一名颇具耐心的医生一样将公司带入了健康的轨道,而全面推行互联网战略更让公司找到了盈利的突破口,第二年,Novell的利润增长了29%,施密特这个名字成为了一面旗帜,在离开Novell之前,他还被剑桥大学授予了“终生技术成就奖”。

  2001年,面对投资人的压力,Google两创始人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管理公司,并将公司带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同年3月,他进入Google董事会,8月正式被任命为公司CEO,与两位创始人一起管理着公司每一项具体事务。“我用了半年时间才弄明白Google每天在做些什么,用了一年时间才基本知道我该在Google做些什么”,显然,Google给了他更大的挑战,也给了他更多的机会。Gmail、GoogleTalk、与微软合作推出桌面搜索以及轰动全球的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他将Google带入一个新的高度,“表面上我们是一盘散沙,但实际上施密特将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表示。

  《时代》杂志2006年2月的一期封面中,施密特夹在两年轻创始人中间的照片相当有趣,两张顽皮的笑脸中间是一张老成的面孔,三个人在会议间歇时坐在乐高玩具堆中,佩奇用乐高组装了一台喷墨打印机,布尔组装了一个火箭机器人,而在玩具面前的施密特,似乎显得太过年长,倒像是一位老大哥无奈地看着两个“淘气的老板”自顾自地玩耍,丝毫没意识到对面的记者会把这一切散向全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814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私营企业管理费

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但是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很难!通常一个企业超过20人就会迅速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图,至少也有三级。即使未曾受过任何管理教育的人都会如此。孰不知,这已为扁平化管理埋下了绊脚石。而当

家纺企业管理:平衡人的能力和忠诚

企业尽量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但这种完人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企业经常是在用德才不均衡的人。用古人的话就是,将君子和小人整合成一个有效率的组织。这是一个处理“不平衡点”的问题。蒙牛公司的用人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

声明:《天才纵横国际企业管理 管理天才的人》为网友微笑式悲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