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10年后,东亚通过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经济体,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但现在东亚必须转向应对其成功带来的国内的挑战,包括不平等现象、社会凝聚力、腐败、环境退化等。
作者:霍米·卡拉思
10年前的一场金融危机(1997-1998年)让东亚“四小龙”低下了它们高昂的身躯。许多人都预言这场危机暴露出的结构性缺陷(如腐败、任人唯亲以及裙带关系)必然导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就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之后出现的情形一样。拉美国家在那之后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困境,人们预期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同样的境遇。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1998年之后东亚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现行汇率计算达到了4万亿美元。 其他经济指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出口不断增长,占到全球总额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超过2万亿美元,东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贸易区。东亚地区还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外汇储备接近1.6万亿美元。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国内金融部门的资产达到了9.6万亿美元。与1998年相比,该地区贫困人口减少了3亿人(以人均每天消费不低于2美元为标准衡量)。中产阶级在经济事务中开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整个地区都在推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改革,并且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一个经济复兴时代正在东亚地区展开。恰如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知识的重新发现获得了新的思想和经济发展,现在的东亚越来越重视创新。在贸易与金融、观念与技术、城市发展、居民理财以及公共部门需求等许多领域,东亚地区的变化速度都令世人瞩目。2005年,东亚的经济规模将重新占到全球经济的40%,东亚曾经在1820年取得过这一重要地位,然而此后便开始进入一个长时期的衰落过程。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似乎很难长久维持,但是为什么东亚地区有这么多国家都获得了成功(除了朝鲜和缅甸之外)呢?鉴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很难用所谓“共同的经济特征”作出全面解释。东亚的新兴市场国家既包括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也包括仅有250万人口的蒙古。人均收入从不到400美元的老挝,到人均收入达到24000美元的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最自由放任的经济体,而越南却是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有所谓的“东亚独有特征”导致了该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呢? 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试图去回答上述问题。引用最多的可能是世界银行在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一书。这本书最后总结到,愿意进行实验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来调整政策是东亚国家取得经济奇迹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今天这些国家是如何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和该地区的深刻变化来调整其政策的呢? 中产阶级的壮大 在1990年代,东亚国家新兴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亿美元(参见图1),现在已经达到了4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这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5万亿美元,接近世界的四分之一。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旦越南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可能在2010左右实现),那么东亚地区将有超过95%的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地区的未来将主要取决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和表现。尽管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东亚所有新兴国家,但主要还是针对这一地区的中等收入国家,即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东亚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地区,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去寻找成为富裕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收入水平的变化必然意味着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显示,有两种趋势推动着产业部门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一方面来看,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就会增加,而且许多产品将在国内生产,这将推动产业部门的多元化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在专业化分工上取得成功,国家才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究竟哪一种趋势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实证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答案取决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相对于消费中对多样化的喜爱的程度。 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转轨过程,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迈入了富裕国家的行列,这充分表明,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采取正确的政策,就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转轨过程。从亚洲内部的情况来看,经验显示,所谓低收入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富裕国家在知识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并没有那么明显。新兴的工业化经济体仍然在制造业领域保持优势,甚至是在相当成熟的产业中也是如此;而中国和印度知识经济的成功发展经验则说明,在知识经济领域,富裕国家也并不是独家垄断者。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跨越这两种战略模式。 中国:东亚核心动力 中国正成为另一版本的“东亚奇迹”,中国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发展中国家的一半,出口占三分之一。特别是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为亚洲国家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主要的竞争者。东亚地区的政策制定者们都在重新思考其国家战略,以便应对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在东亚复兴的故事里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巨大的国土面积,对大陆经济的高度开放以及地区化倾向。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4年超过日本成为东亚最大的贸易国。对东亚国家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它们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进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34%,这一比例超过或接近另外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9%)和美国(12%)的三倍。中国从东亚的进口数量超过其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中国,东亚的贸易有一半以上发生在区域内部,一体化水平几乎与欧盟处在同一水平。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东亚的地区贸易是市场推动的,而不是地区主义的产物,更准确的说是地区化的副产品。是真实的经济力量而不是任何政治上的考虑导致东亚走向地区化,更不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对全球化的对抗性反应。 自1990年代以来,东亚的经济图景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这一地区的经济规模巨大,收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东亚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要开放,地区贸易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东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东亚先是加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现在又在进行地区一体化。中国在东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但是东亚地区合作的制度框架相对而言还不成熟,各种特定安排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从这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管理中能够学到哪些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