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清
二○○六年,内地股市牛气冲天、楼市热浪扑面、汇价屡创新高,资本市场盛宴空前。人民币加速升值,无疑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十一月二十七日,人民币中间价收报7.8402,击穿7.85整数关口,进入港币浮动区间;十二月十五日收报7.8185,且后势强劲,1:1已是铁定的事实。深圳已有出租司机拒收港元,本港铺面“欢迎使用人民币”促销也已失去“sale”之诱惑。
人民币持续升值,令港元命运及联系汇率制度何去何从话题,再次成为业界热论的焦点。事实上,随着香港同内地经济联系的日趋加强,香港经济中的内地因素和人民币因素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直存在联系汇率制度可能做出调整、甚而改同人民币挂钩的猜测。二○○六年十一月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以及港币跟随美元跌势不断,这一猜测愈演愈烈。 面对市场猜测,香港金管局多次做出重申,指联系汇率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行之有效,美元目前仍是港币最合适的挂钩对象,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不会影响香港的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表示,完全赞成香港政府坚持联系汇率制度。其理由,一是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一是联汇制在过去有出色的表现。 不过,对于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港币和联汇制何去何从,上述观点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据;同时,国际经济格局和金融环境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过去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未来仍然有效。就目前而言,人民币持续升值,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元弱势未改、且今年将步入减息周期,必然加剧香港的通胀预期,再次显示出联汇制的无奈。 目前,业界对于联汇制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没有必要改变的做法,基本形成共识。不过,对于港币和联汇制的未来命运,争论仍在持续,主要观点可大致归为三类:其一,联汇制保持不变,允许港币和人民币同时流通,最终由市场决定港币命运,不妨称其为“市场决定论”;其二,保持联汇制的运作机理,但将港元同美元挂钩,改为同人民币或一篮子货币挂钩,或者是同美元和人民币双挂钩,不妨简称以“双挂钩论”;其三,美元化或人民币化,主动放弃港元。 “市场决定论”最具吸引力,也比较简单易行。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由于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故港币不能钉住人民币,但可让人民币成为香港经济中的一种“竞争性”货币。当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且内地金融体系变得同香港一样时,港元就可以完成其历史使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种选择的弊端也不小。货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以统一的价值度量标准,便利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或会像历史上的金银复本位制那样,引发价格混乱和交易成本的上升。“双挂钩论”比较复杂,它不仅考验货币当局的智慧,而且取决于内地资本项目和金融体系的开放进度和成熟程度、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等外在因素。不过,一方面,内地因素和人民币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客观上要求香港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必须有所响应;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考虑内地因素的同时更应放眼全球。在这种情况下,双挂钩或一篮子货币计划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比较而言,美元化或人民币化并不足取。一些拉美国家是推行美元化制度的典型,但其初衷是为了遏制恶性通货膨胀、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而香港财政货币政策历来稳健,无此必要。同联系汇率制度相比,美元化不仅要承受铸币税损失,而且在失去货币独立性的同时,也完全失去了最后回旋的余地。另外,除非香港经济同内地经济完全融合、内地经济周期和金融体系健全程度完全同本港一致,人民币化也是如此。 上述三种方案,前两种各有其利弊,哪一种会变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当局的经济理念:若仍然坚持经济自由和不干预理念,市场决定论或会成为现实选择,其结果是政府轻松、市场辛苦;若货币当局愿意在变革时代多些承担,则双挂钩论更为可取,只是决策部门辛苦些、市场主体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