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最近甚嚣尘上的“中国制造威胁论”击中之后,风波主角之一、中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商首度开口
作者:《环球企业家》岳淼
一起轻率认定原因的车祸所引发的“中国制造”质量风波现在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8月10日,身处“问题轮胎”事件中心的Foreigntiresalesinc.(外国轮胎销售公司,简称FTS)称将把召回数量降至约25.5万只轮胎,此前,这家美国轮胎进口商指责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要为一年前的一起车祸负“质量”上的责任,因而曾把多达45万只中策制造的轮胎划入召回范围。 去年8月的一天,一辆载有四位乘客的厢式货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476公路上突然失控并撞车,两位乘客因此身亡,另外两人受伤,其中一位严重脑创伤。事故原因最初被认为是中策生产的其中一个钢丝带束子午线轮胎胎面从胎体脱离。类似问题曾在2000年导致凡世通轮胎公司(FirestoneInc.)大规模召回产品。 事隔10个月后,车祸死者遗产管理人和伤者将中策及FTS等9名被告一起告上法庭。不仅如此,中策亦成为波及更广泛的一场风波的“被告”之一——西方舆论指责说,“中国制造”正在成为一系列“问题产品”(从宠物食品、水产品到玩具、牙膏等)的“警示标签”,种种不利消息让中国产品似乎染上了难以摆脱的形象:它们不仅廉价,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今年5月4日,FTS又向美国新泽西州地方法院起诉中策,指责这家中国公司违反合约、进行欺诈、违反与FTS的独家协议以及不讲信誉。FTS称中策所生产的六个规格、45万条轻卡子午线轮胎由于没有使用包边胶因而存在缺次和安全隐患,并抱怨说中策更改了这一关键的安全技术,但并未事前通知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这样的“缺席审判”,中策选择沉默。这家跃居世界轮胎行业第14名的中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商,2006年销售收入为75.9亿元,今年上半年亦比去年同期增长35.42%,是中国该行业内第一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这家此前一直其名不扬的公司还计划在2010年前让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跻身世界轮胎行业十强。 直到8月3日,中策总经理沈金荣才首次选择对媒体开口,“中策很不幸地扮演了无辜受害者的角色。”他告诉《环球企业家》。与市场想象的不同,这家宾夕法尼亚车祸的被告公司并没有因此次风波而受到严重打击,今年上半年中策海外销售收入达2.19亿美元,与去年全年3.34亿美元出口额相比已完成2/3。事实上,FTS后来的态度也发生转变,称不能确认是轮胎问题导致车祸的发生。 但这起事件一开始就被西方媒体与不断曝光的其它中国制造的不合格产品联系起来,迅速升级为中国与多个国家之间新贸易争端的“灰色话题”,并亦被演变为“中国威胁论”的另一个版本。但事实上,中国并不是处处都位于“黑名单”上的头一个位置,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至今一年里拒绝入境的食品货柜名单里,印度和墨西哥还排在中国前面,稍后一些位置上甚至还有欧洲的丹麦和意大利。 人们无法证明中国产品比其它地方的产品更加危险。就最近发生的美泰公司(Mattel)旗下子公司Fisher-Price召回由中国生产的96.7万件玩具而言,这一事实只不过反映了中国制造商在美国玩具市场上的压倒性主导地位。 正如经济学家所分析的那样,虽然近期大量曝光的中国产品安全问题会损害相关商品的出口,但不大可能对中国外贸全局造成显著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进口商难以迅速找到能替代中国的供应源。受召回事件影响的多数是食品和玩具等价值相对偏低的商品种类,据中国海关部门的统计,食品和农产品出口额仅占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的2.7%。玩具和游戏用具的比重也仅有1.9%。大事件 2006年5月的一天,理查德·库斯金(RichardKuskin)坐在黑暗邋遢的地下室办公室里,电话响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位经销商说,这里有一辆救护车出了事,原因是轮胎脱离胎面而导致汽车失控。而“肇事”轮胎正是来自于库斯金的FTS公司所经销的中策产品,不过所幸没有人受伤。但是,库斯金回忆说,这起事故还是让他产生了某种恐惧,就像是给他的一个红色警报。几个月后,他对他的中方合作伙伴中策抱怨说,后者擅自变更了生产规格,但却没有通知他,以致于他无法区分到底哪些轮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挂上电话后,库斯金叫来了一位工程师,让其去新墨西哥州检查一下轮胎碎片,而后他又找来产品责任律师商讨召回的可能性。但他亦明白,巨大的召回代价将毁了他拥有的这个有13个雇员、去年卖了70万只轮胎的公司;他也知道,让中策付这些召回费用是困难的,因为中国公司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来执行美国的召回制度,中策随后亦否认这些轮胎有问题。“那天晚上我没有睡好。”他回忆说。 无数个夜晚就这样在失眠中过去了,直到宾夕法尼亚州车祸的发生。 FTS强调,中策轮胎安全隐患可能在于在轮胎钢丝带束之间没有加入六毫米的橡胶层,因此导致出事车辆的轮胎胎面从胎体脱落。但中国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马良清告诉《环球企业家》,有无胶边结构和胶边厚薄并不是决定轮胎质量缺陷最核心的要素,每个厂家的轮胎的结构、宽度和内部结构均不相同,“胶条有无和厚度的问题只是轮胎配方和技术核心秘密的不同,并不会影响轮胎的安全性能和正常使用”。7月初,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公布检查结果时说,中策轮胎符合美国的相关标准。 主管销售和出口业务的中策副总经理葛国荣认为FTS大力召回此举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早在2006年,中策取消了实力和规模并不雄厚的FTS在美国市场上经销其某些产品的代理权,转交给实力更为雄厚的代理商打理经营。中策认为,随着向北美出口轮胎数量的增加,FTS在销售和客户T服务能力方面不能适应中策的要求,业务能力一般,规模非常小甚至没有独立存货的库房,因此中策再发展四五家代理商和轮胎进口商属于正常的市场举动,但却引起了FTS的反弹,“它希望通过特殊途径来释放自己的这种不满。”葛说。 对中策法律事务部主任许友名来说,这家与中策有19年合作历史的美国进口商的举动令人费解。当FTS申请召回时,并没有告知中策,“甚至没有就此问题和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事实上,事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策对此事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利用网络来了解事件全貌。许还记得在6月26日,当他无意之中发现召回事件的系列报道后,才愈发感觉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很快向中策高层做了汇报。 中策终于做出应急反应。6月28日,沈金荣给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发送了一份电子邮件,要求他们火速赶往杭州总部开会,沈特意要求“一个都不能少”。沈首先召开了高层管理者会议,半个小时后又主持了中层管理者会议。内容很简单,就是通报所有已经了解到的召回事件的原委和细节等情况,并特别要求管理者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通知到每一个员工。 令中策员工感到意外的是,沈并没有因此要求紧缩生产规模,而是强调还要千方百计扩大现有工厂的产能,他认为目前的出口销售将依然会供不应求,并不会因为美国轮胎事件而遭受影响。随后的一个多月内,他不断激励下属开足马力,将现有工厂的产能发掘到极限。沈金荣原本希望从快从速将这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处理完毕,“我们的主业是生产,而不是打官司”。 在开完中高级管理者会议的第二天,沈当即决定聘请全球知名的霍金·豪森(HOGAN&HARTSON)律师事务所来帮助自己解决棘手的麻烦。四位代表律师很快从香港直飞杭州,取证调查一共呆了三天时间,详细考察了中策的工厂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该拿的资料都拿去了。“我们都对打赢官司充满信心,我绝对不相信是自己的产品出了问题。”曾经做过工厂技术员、几乎一辈子都只和轮胎打交道的沈金荣说。 事态随后似乎向有利于中策的局面发展。在7月3日FTS提交的“有关安全缺次报告的补充和修改”报告中,其一反常态地明确承认,中策所设计的轮胎达到而且超过美国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在获准观察翻车事故的货车和轮胎之后,FTS不能确认该事故是由轮胎少包边胶而导致的车祸,而事故车辆存在使用非标准配置尺寸轮胎的情况,这些非正常使用的轮胎大小不一,型号不同,直径也不尽相同,会给所轮胎带去非常显著的不均衡应力,而且由于轮胎和车辆的特定不适应性,会给轮胎带去很多故障形式。“现实证据等情况对于中策有利,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霍金·豪森律师告诉本刊。 事情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听到律师对事件情况的分析之后,沈金荣长长松了一口气。事实上,自信的他甚至没有找负责北美市场的业务部门员工谈过话,连国际贸易部的办公室都没有进去过。 8月1日,中策方面应NHTSA的要求,提供了轮胎生产工艺以及检测流程的相关背景和数据资料。8月2日,记者通过霍金·豪森律师了解到,在美国警察局的事发记录中,存在着汽车先发生车祸而后导致轮胎爆裂的可能性。“这些都证明了车祸与中策轮胎质量本身并不是直接的关系,出事车辆不仅仅存在大小规格不一轮胎混装的情况,极其容易导致翻车事故,而且有可能是车祸导致的轮胎的爆裂,而非轮胎质量问题引发的车祸。”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鞠洪振告诉《环球企业家》。 现在,因为中策至今未接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法院的正式书面法律函件,尚不能对这次事故进行调查,但有可能在今年10月或者11月份获准前往事发地了解并翻阅当时警察局的详细记录情况。质量改进 “真正困扰我们的一直不是销售,而是产能。对于跨国诉讼,我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中策国际贸易部一位员工说,现在,除了事件所涉及的六个型号轮胎的北美出口业务暂时停滞以外,其他型号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国际贸易部办公室的通告栏里,除了强调员工需要对此事严格保密以外,别无其他。 在50余人的中策国际贸易部,对此事的冷淡几乎到了谈起来就索然无味的境地。长期以来,中策一直执行比较均衡的出口市场策略,并没有对某个特定市场产生过分依赖,一旦有风吹草动,货品立刻就能调集到稳健的市场上去。甚至于,一些供货商因担心中策无法及时足额地供货,不得不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询问自己的订单生产情况。目前,北美、东南亚、中东和西欧大约均占据了20%的出口额,非洲也有6%左右。 慕晓宇是中策在杭州下沙生产基地的生产支援部部长,对“轮胎召回事件”同样“漠不关心”。他已经在中策工作了八年,掌管着流水线上价值上亿的精密设备。在他所在的充满淡淡天然橡胶和汽油味的工厂里,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规格的产品在这里完成切换,到处悬挂着“不制造不合格品”的红色标语,工人们有秩序地控制着轮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多达80余个。慕一面检查着工人的作业流程,一面吩咐物管公司将存放在角落里质量不合格的废胎清理干净。那些从米其林跳槽到中策来的经理说,这里的工厂一点也不差。慕晓宇指着靠着工厂一边整齐码放的一台机器解释说,这些均匀性检查机来自美国阿克隆公司,每台价值数百万美金,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与米其林、固特异的工厂设备别无二致。在传动带、流水式作业下,由中策代工的固特异和其他品牌的轮胎被迅速生产出来,装上集装箱,送往不远的上海港,辗转发往世界各地。 “对于一个好的工厂而言,好的设备自然必不可少,然而人和管理的持续改建却更为重要。”中策下沙500工厂总经理、韩国人郑相秀则反复向慕晓宇这样的中层管理者灌输和强调这样的思想。曾经担任韩泰轮胎嘉兴公司总经理的郑相秀在退休之后被沈金荣挖到中策,他最喜欢提的管理名词就是“持续改进”。这个60多岁老人通常两个月里最多休息一天,甚至是不休息。郑很少呆在总经理办公室内,那些经常前来工厂催货、要求扩大产能的国外代理商甚至都知道他喜欢在工厂里四处溜达。 郑相秀常常拿当年的韩泰轮胎作比喻来激励员工:1980年代的韩泰轮胎就好像是今天中国轮胎的处境,被认为质量不好,到处被人喊打,但是现在韩泰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轮胎企业,再也没有人说韩国的东西不行。韩国人的偏执和雄心显然给了慕晓宇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对郑敬佩不已:“郑甚至要求将厂区道路两边的路灯弄得再亮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夜间运输可能导致的交通事故和工伤。” 在中策,像郑相秀这样来自异国他乡的高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并不在少数,来自米其林、普利斯通、固特异等世界轮胎巨头的工程师和工厂管理人员在退休之后很多被沈挖来这里继续发挥余热。“‘杂交’的技术和管理才有最大的生命力。”沈说。这些来自国外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均配备有豪华公寓和有专职司机的豪华轿车,还有比一般员工高得多的薪水。 现在,在轰隆作响的工厂围墙外,还有一片已经平整完毕、野草横生的巨大荒地,轰鸣的巨大推土机轰隆作响。工厂门卫告诉记者,那里的地早已经被中策买下,这里即将崛起未来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钢载重轮胎生产工厂,一天1.8万条轮胎的产能还仅仅是全部规划的1/3而已。 即便如此,中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虽然在普通轮胎的使用性能上与国外厂商已经不差上下,中策甚至就是固特异的代工厂商之一,但是与全球一流轮胎制造商相比,中策还需要向F1比赛用胎这样的高端市场进发。就在距离沈办公室不远的一个研发实验室内,一个大学毕业不久、曾经在韩泰轮胎工作过的技术工程师向记者感叹中国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在研发上我们好像不在一个等级,每年占销售额3%、去年达到3.8亿的研发费用似乎还是不够。”在韩泰中国研究院,三百余人的研发团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和硕士,而在中策,他感叹“几乎全是老头子们在研究室里,年轻人不多,而且总共才只有数十位工程师。” 未来考验 喜欢强调利润、规模效应和现金流的沈金荣一直是一个喜欢多做少说的强硬实干派,他从技术员开始做起,担任过车间管理职务,也曾从事财务工作,天生对数字和财务敏感,热衷并购扩张,一路过关斩将,管理以大胆新锐和稳健而著称。在他的力主之下,中策几乎将杭州周围大大小小的橡胶厂兼并殆尽,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 而沈金荣至今仍在始建于1968年的苏式筒子楼里办公,坐在墙皮已经有些脱落的办公室里,你甚至可以闻到一箭之地以外的制造车间内游荡的橡胶味,而沈本人丝毫不介意这样的破败和寒酸,“我是一个有工厂情结的人,如果坐在办公室里面感受不到工厂气氛,我会感觉不自在”。窗外,“一块橡胶一块肉,一滴汽油一滴血”的红色标语书写在办公大楼斜对面的高墙上,字迹因时间久远而已有些残缺不全。沈金荣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副“业精于勤”的书法作品,据说这是沈最喜欢的格言,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中策的更多角落。沈办公室的沙发同样陈旧不堪,边角发毛,坐上去还嘎嘎作响,身居其中,你很难将这家公司和代表着中国橡胶工业发展水平、年产轮胎2300万套、产品出口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这类事实联系起来。 沈金荣说阅读这个企业崛起的历史,熟悉的似乎就像是在回味自己的青春。现在的中国成了世界轮胎市场的制造中心,“这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好到让人感觉稍纵即逝。”沈金荣说。在他进厂的1980年代初,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每天可以向国外出口成千上万条规格不一的轮胎;他也无法预料,转眼间中国就成了仅次于美国的高速公路大国,而这极大地刺激了轮胎消费,每天都有数十个的集装箱等待在他的工厂门外,载负那些轮胎漂洋过海。 尽管这场“中国制造”风波似乎并没有阻挡沈的雄心,但在这条从中国到美国的绵延万里的供应-制造-贸易-销售链条上,所有引发的诉讼将迫使美国公司在廉价输入品的诱惑和对无穷无尽的起诉的担忧中重新寻找平衡。这凸显出全球经济中一条迅速蔓延的新战线:利用产品标准来监管或抑制他国的进出口贸易。这些“非关税壁垒”,特别是质量标准,不仅往往比单纯的关税壁垒更为重要,也更难以消除。人们的争论常常会陷入一个围绕安全和风险、相互对立的科学主张的泥沼之中, 从今年6月1日起,美国已经开始实施FMVSS139轮胎测试标准,其最大特点就是安全参数比现行标准更加严格,达不到新标准的轮胎将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已进入美国市场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轮胎也将被召回。同时欧盟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也将正式实施,规定企业要对约3万种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对包括橡胶在内的相关产品影响较大。 令外界非常担心的“中国价格”一直在更大程度上与廉价劳动力以外的因素相关。环保规定执行不力或根本不执行规定、廉价融资以及争夺投资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多项鼓励措施,都支撑着这种现象。对优秀中国企业而言,严酷的进入标准则是一件好事,使得其关注的竞争能力可以从价格转移到技术和质量上来。中策称,针对这些新标准的质量提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完成。在美国市场所出现的小波折,对沈金荣而言,更像是一场对赢家的诅咒,“一切即将真相大白,它再也不需要占用我过多的精力。”沈金荣对《环球企业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