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新时代:2006中国民营企业十大并购



文/严侃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民企红娘

  李先生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供职于一家著名的金融机构,十几年的磨砺已让他收入颇丰,成了令人羡慕的金领。但去年初,他毅然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业务听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做私募基金(privateequity)和中国民营企业间的红娘,每撮合成功一次,就收取交易总额2%~5%不等的中介费。

  一年的时间里,他跑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一些业界知名的投资收购案背后也有他的身影。他认为相比于中国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私募基金的调研力量还显得很薄弱,而他正是在拾遗补缺中发展自己的事业。

  私募并购渐成风

  类似于李先生这样的个人中介正在越来越多的出现,而胡润百富榜上的许多亿万富豪也竞相成立或者加入私募基金,沈南鹏、唐越、徐新等先行者已经?成功完成了从企业家到投资家的转型,而蒋锡培、祝义才等“传统”企业家也在今年1月初成立了注册资本5亿元的世华联合基金,从事私募股权的投资,其中蒋锡培的远东集团出资1亿元,占20%股份。

  在投资者群体正在日益壮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也开始接受“私募—上市”或者“并购”这样的资本运作路径。据胡润百富统计,2006中国内地百富榜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家,有25位接受过私募基金的投资,而在2003年这个比例不到5%。

  辽宁首富周福仁旗下的西洋肥业在2006年获得了汇丰银行5000万美元的直接投资,周福仁在对汇丰谈判过程中的谨慎与专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由于投融资双方需求的两旺,使得中国2006年私募投资金额达到117亿美元,其中并购资金达到78亿美元。

  不仅是私募资本大肆扩张,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企业间的并购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华为通过旗下公司被3COM收购获利近70亿元,更令中国的民营企业信心倍增。因此,胡润百富在本期中,按投资金额遴选出2006中国民营企业十大并购,并分析其中的交易脉络,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点借鉴。

  金额最高的十大并购案中,涉及总金额高达347亿人民币,其中只有1例为民营企业收购境外公司,4例为民营企业间的相互收购,其余皆为外资收购民营企业,在外资方进行的收购中,有4例为产业投资者进行的收购,只有1例为财务投资者进行的收购。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是2006年最为热门的财经?话题,凯?雷收购三一重工,SEB收购苏泊尔,华平收购山东中轩,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都引起社会上不小的争议。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国有资产是否存在贱卖,中国的市场是否会被外资所垄断,国人的技术会不会外流,一些评论更将这些问题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

  融资能力决定成败

  大量优质的国有资产被卖给外资,确实令人感到惋惜,但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就无法加入到竞购的队伍中呢?这恐怕与中国的金融资本对民营企业开放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外资之所以能够频繁收购中国大型企业,是因为他们能够相对方便地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国际银行进行融资,凯?雷、华平的背后是美国各州巨额退休基金、大学的投资基金、富人的空闲资金,充裕的资金使得它们能在世界各地挥舞美元进行并购,而与国际资本市场良好的关系也使它们能够方便地退出。

  而像徐工这样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如果缺乏相应的外部融资条件很难完成。银行与股市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很难从那里得到巨额资金,所以它们很难参与到大型企业的转制与收购。

  反观那些能够斥巨资对外收购的民营企业,无疑都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者,分众、国美、尚德都以成功的IPO、亮眼的财报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在它们的帮助下,这些民营企业能够以增发、售股的方式来弥补现金的不足,从而完成巨额的收购。这些民营企业以市场、技术的领先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再依靠良性的资本运作成为行业的霸主,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金融业并没有参与到这一场“新民企运动”的盛宴中,虽然垄断国企的利润也让它们回报颇丰。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当然,有收购方就存在被收购方。华为、永乐、聚众、南都、大田、苏泊尔、淮钢的拥有者们都从收购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套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能将企业作为一个投资标的来看待,虽然都曾将企业亲手养大,但在关键时刻都懂得取舍。这也是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与其耗费得来不易的企业资源,不若让擅长者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应。

  但也有壮士断腕者,孙宏斌将旗舰企业顺驰以最多18亿元卖于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但他本人并未从中套现,所得资金将用作弥补顺驰资金链的不足,以偿付过去三年间其旋风式发展所留下的空白。

  3COM收购华为3COM

  收购过程

  2006年11月30日,国际通讯巨头3COM宣布以8.82亿美元收购华为在华为3COM(简称“H3C”)公司49%的股权,这也是2006年已披露的针对中国民营企业最大金额收购案。

  2003年,华为与3COM合资创建了H3C,当时3COM在合资公司投入1.6亿美元现金,而华为则提供技术和工程师。2005年10月,3COM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从华为手中收购了H3C的2%的股份,当时持股达到了51%。

  收购原?因及意义

  华为与3COM合资之初,华为原?本寄希望于通过合资公司获取3COM在欧、美市场的市场,但随着华为通过与西门子、北电等企业在当地市场展开OEM合作,H3C的作用明显弱化。此外,H3C主攻的企业网通讯产品不是华为的主要产品方向,在去年收购了港湾网络之后,其自身的企业网产品同H3C也有所冲突。

  华为高级副总裁郭平曾表示:“华为出售H3C的股份后,将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进一步巩固华为在基于全IP网络的FMC解决方案的领先地位。”同时,华为近几年在国际化及3G上投入不菲,出售H3C所得近70亿的巨资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

  事实上,华为2005年的净利润也不过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对外表示:“华为将把取得的资金进一步巩固移动、核心网业务,并加速开拓全球市场。”

  华为在2006年一共发生了两件大型并购,先是收购了港湾网络的控股权,接着又出售了其在H3C中的股份,涉及金额近百亿元,可谓中国民营企业之最。当然,这也与华为的产业、规模、国际化程度密不可分,华为2005年的净利润高达50亿元,这可谓是中国民营企业之最;其所从事的通讯设备制造业,每年在中国的投入达数千亿元,在3G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更是面临着一个市场空间达万亿的绝好时机;而在国际化方面,华为2006年前三季度68%的销售额来自于国际市场,并在海外设立了8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在与3COM进行H3C股权谈判的过程中,华为也善于利用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集团来抬高H3C的股权收购价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H3C中几乎没有大额的资本投入,其在2003年投入的技术与人员,在短短3年间为其带来的数十亿元的回报,而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更是绝无仅有。在提倡自主创新的今天,其对中国的民营企业群体更具借鉴意义。

  收购启示

  一个业务领先的面对巨大市场的全球化民营企业,在面对并购时,往往能够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而由于其注重知识产权,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它的早期资本负担也相对较轻。

  国美收购永乐

  收购过程

  国美收购永乐可谓是近年来发生在民营企业之间最为曲折的商业传奇,发生在中国两大家电零售巨头间的并购,夹杂着业内的口水战、诉讼以及其背后的外资推手,精彩得就像一部电视剧。

{page}  从2006年7月18日国美、永乐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双双停盘开始,两家企业的并购就进入最后的谈判、角力阶段,直至7月25日双方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美将采用现金加换股的方式对永乐进行收购,每股永乐股票可对价0.3247股国美和0.1736港元的现金,收购总金额在52亿港元左右。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2006年11月1日,国美对永乐的收购在获得双方绝大多数股东同意之后,正式完成。合并后,黄光裕将持有新公司51%的股份,陈晓及原?永乐管理层持有12.5%的股份,摩根士丹利持有2.4%左右。

  收购原?因及意义

  国美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而永乐则位居第三。从规模上来说,合并后的新国美拥有零售门店近800家,年销售额接近800亿元,是现在排名第二的苏宁的近3倍,是世界第一的家电零售企业百思买在中国门店数量的5倍。

  国美在拥有了巨大的规模优势之后,一方面可以向供应商施加更大的价格压力,甚至可能与其签订排他性协?议,另一方面则能向苏宁展开更猛烈的进攻,黄光裕甚至在公开场合宣布对于苏宁也要创造条件合并,更要将两者之间的竞争打到苏宁与国美合并为止;而苏宁则毫不示弱,声称国美收购苏宁是黄光裕炮制的一个天大谎言,更是将总部迁移至永乐的大本营上海,直面挑战。

  而永乐愿意被国美收购则让人多少有点无奈之感,门店数量的增加并未带来利润的上升,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也开始下降,与外资基金签订的对赌协?议就如紧箍咒般套在陈晓等管理层的头上;反观国美在获得华平1.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后已洗清国外资本市场对这家黄光裕家族企业所持的疑问;苏宁的股价也在迭创新高,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高达96亿元的贷款额度;永乐本来寄希望以“中永通泰”的区域家电零售企业联盟来对抗国美、苏宁这两个家电“巨兽”,但与大中合并被资本市场所否定,因此永乐不得不面对着在外资基金、国美和苏宁中择优而嫁或者悲壮的倒下这样的尴尬境地。

  收购启示

  行业内的大企业之间相互并购在国外相当常见,但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之间则较少发生,一则由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由企业主本人白手起家创办,老板对公司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二则由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还缺乏足够的实力去完成大规模的行业并购。

  但国美收购永乐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有三:其一,中国的家电零售业在经?过5年的高速增长期之后,行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瓶颈,业内有句笑谈,开店是找死,不开店是等死,因此这种情况下许多区域领先的家电零售商会将被收购作为一个备选方案。

  其二,行业的领先企业固然要在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但有效、充足的资本通道同样重要。国美在2004年借壳上市之后,通过定向认购、私募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和认可,因此在永乐经?营陷入窘境的时候才能乘虚而入。

  其三,国美、永乐的并购中外资基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它们所持的股份并不控股,但其对国际资本的影响力是民营企业家本身所不及的,通过影响股价借以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反馈,从而实现以小搏大。

  分众收购框架传媒、聚众传媒、凯?威点告、ACL

  收购过程

  分众传媒是近年来中国收购欲望最为强烈的新兴公司。仅在2006年,他们就花了约29亿人民币(3.58亿美元)收购各类媒介公司,如果算上2005年10月用于收购框架传媒的15亿人民币(1.83亿美元),分众在最近的15个月里总共花了约44亿元,其手笔之大已超出了2005年的盛大。

  分众的股价从上市之初的20.20美元的收盘价上升至今年1月24日83.71美元的收盘价,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上升幅度超过300%,冠绝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而在股价高企的情况下,收购金额的支付就以股票的定向发售为主要方式,这在纳斯达克也是比较常见的手法。

  2006年10月16日,分众宣布收购框架传媒,在最高支付1.83亿美元中,现金部分仅占21%,为3960万美元,其余部分全部为分众股票。收购时,分众股价正处于25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分众最多需支付约5800万股分众普通股。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2007年1月7日,分众宣布以3.25亿美元收购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聚众传媒,其中现金部分仅占29%,为9400万美元,其余部分全部为股票,与并购框架时的情况类似,当时分众的股价同样位于历史高位,约36美元,这也极大减轻了分众收购聚众的现金压力,除现金外,分众总共需支付聚众股东7700万股分众普通股。

  2006年3月7日,江?南春再次出手,以3000万美元收购手机广告公司凯?威点告,其中50%为现金,其余部分为分众股票,收购时分众的股票同样处于55美元左右的高位,这时只要支付300万股分众普通股即可完成交易。

  收购原?因及意义

  分众传媒起源于商务楼宇广告,但其CEO江?南春却以生活圈媒体的创建者为其发展目标,正是通过频繁、缜密的收购,使得分众现在能够广泛覆盖商务楼宇、高档住宅楼宇、卖场、手机、影院等多种广告媒介。其发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商务楼宇的广告收入现在只占其总收入64%,但在一年前这个比例高达89%。

  收购启示

  通过分众的几次收购可以发现,江?南春虽然出身中文系,但其财技却也堪称高超。他收购同行公司的时间往往选择在分众股价高企的时候,这就有利于分众用售股的方式进行收购,从而减少其资金压力。

  更令人赞叹的是,在分众宣布收购之后,其股价都会出现较大的涨幅,这一方面来源于投资者对分众收购的肯定,对于中国新媒体行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被收购者对分众产生持续的信心,使其更愿意接受股权加小部分现金的收购方式,以框架传媒的原?股东为例,他们以25美元买入的分众ADR目前价值超过80美元,相比于当初的收购价,升值超过2倍。

  中国的有些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上市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圈钱,但在一个透明、公正、全流通的资本市场中,上市远不止圈钱那么简单。分众IPO,扣除股东套现、上市成本,实际到手不到1.5亿美元,上市之后的2005年12月31日,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过7000万美元,与其用于收购的5.4亿美元之间相差数倍。

  但国外投资者显然认可了江?南春的经?营理念与收购目的,不断抬高其股价,使其能够以定向售股的方式来做数亿美元的收购,从而弥补自身现金的不足,少部分需要支付的现金也可以通过增发来实现,而被收购者一方面通过被分众收购实现了借壳上市,另一方面也像前聚众CEO虞锋那样在不断上升的股价中获得更大的财务回报。

  万科收购南都

  收购过程

  万科收购南都是分两年逐步完成的,收购价格高达36亿元,这也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国民营房地产公司规模最大的收购案。万科于2005年3月与周庆治旗下公司签订协?议,以18.58亿元收购浙江?南都20%股权、上海南都70%股权、苏州南都49%股权,2006年8月,万科又以17.66亿元收购浙江?南都60%股权、上海南都30%股权、苏州南都21%股权。至此,万科总共斥资36亿元收购了浙江?南都80%股权、上海南都100%股权以及苏州南都70%股权。

{page}  去年12月26日,万科公告称将参照2006年度受让浙江?南都、上海南都等公司股权的定价原?则,继续受让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有的浙江?南都剩余20%的股权。

  收购原?因及意义

  南都是浙江?老牌的房地产开发商,鼎盛时曾一度占有10%的市场份额,并先后完成了南都花园、五环广场、西湖高尔夫等著名房地产项目。周庆治下海前曾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秘书的要职,在政商两界拥有十分深厚的人脉与基础。

  而作为全国房地产第一品牌的“万科”一直觊觎着高速成长的杭州市场,而王石、周庆治两人同为中国城市联盟的创始会员,在得知南都房地产的情况后,王周两人就开始频繁接触,直至2005年3月双方正式谈拢。在完成对浙江?南都80%股权收购后,万科的项目分布中长三角已经?占到34%,万科200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收购南都的地产业务,使万科一次性获得项目资源269.2万平方米,而此前长三角地区对万科的利润贡献主要依赖于上海。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收购启示

  很少有民营企业家会选择将自己的主要企业卖出,这也是中国的私人企业家与国外的私人企业家最大的区别。即使在企业上市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也很少会选择将部分股份套现,当然这一方面是为了稳定中小股民对公司的信心,但这也反映了中国的富豪对个人的资产配置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对比之下,国外富豪在财富管理上更为成熟,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例,他从微软IPO时起,就一直在减持自己的微软股票。尤其是从1994年雇用私人财富顾问麦克?投?尔逊以来,盖茨减持微软股票并将售股资金投资到同IT无关的资产中的操作方法已经?制度化了。

  目前,他正以每个交易日25万股的速度售出自己所持的微软股票。截至2006年8月9日,盖茨所持有的微软股份份额已由IPO时的45%下降到了9%。

  因此,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可在适当的时候将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管理分开,对于上市公司控制人,应采取适当的股权投资退出策略,根据自己的财富管理目标来分期分批出售股份,并将所得资金进行适当的重新配置,增加在其他股票、债券或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以分散投资组合风险,保证自己的巨额财富不会为某只股票的价格涨落所左右,甚至大幅缩水。而对于未上市公司的拥有者,对于某个行业,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战略目标,即使曾经?辉煌,也要大胆出手套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联邦快递收购大田快递

  收购过程

  从某种角度来看,大田集团的老板王树生与周庆治有一个共同点:双方都是以一种“投资”的眼光将经?营不善的主营业务出售给竞争对手,不同的只是,王树生将其部分业务卖给了外资。

  大田与联邦快递结缘已久,早在1999年,它就与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公司—联邦快递成立了大田联邦合作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主攻国际快递业务。去年11月底,联邦快递全面收购了在大田合资公司中的股权以及大田自身的快递业务,作价4亿美元。王树生也完成了中国民营快递史上最大的一笔套现。

  收购原?因及意义

  2006年,中国的快递业对外资开始全面开放,以联邦快递、TNT、DHL、UPS为首的国际快递巨头开始以收购、合资等方式加速进入中国市场。UPS率先用1亿美元为自己收购合资方股份进行独资经?营;DHL则低调进入中国国内快递市场;TNT则暗自开始进行国内物品快递的试运营。

  作为老大的联邦快递不满足于已有的与大田合资的19个分公司的快递网络,希望谋取更大的布局。而大田除合资公司以外的快递业务却进展不顺,不得不用合资公司的盈利来弥补其他部分的亏损,因此王树生开始考虑“忍痛割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开始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去年中期,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王树生将其在合资公司的股份及大田在中国550个城市的快递网络打包4亿美元卖给联邦快递。王树生希望今后能将大田的重点转为物流,但缺乏足够快递网点支持的它,想要大力发展物流显然困难重重。

  收购启示

  联邦快递收购大田反映了在WTO实施后,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国际巨头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下的讨巧的方式。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产生附加值的研发、营销、资本等方面均落后于国外巨头,领先企业也面临着国内诸多竞争企业蜂拥而上的“红海”,因此利润率下滑是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窘境。但在中国数十年的积累,也让他们在渠道和网点上远远领先于国外的行业巨鳄。

  因此,部分民营企业选择并购国内同行,一致对外,这也是黄光裕、王石的思路,而有部分企业家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将企业,主要是渠道和网点卖给外资,转而从资本经?营的角度来获利,王树生和汪建国走的就是这条路。当然,从产业报国的角度来看,后者显得没有前者那么雄壮,但如果从商人的角度来看,资本经?营的增值速度显然要快于实业,更何况自由市场下的竞争总是更充分、更有效。

  SEB收购苏泊尔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收购过程

  苏泊尔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超市、百货商店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就是这样一家拥有明星产品的在炊具研发、制造领域里面数一数二的企业,在2006年8月,给整个中国炊具行业撂了一枚重磅炸弹。法国SEB宣布收购苏泊尔。

  首先SEB协?议受让苏泊尔25320116股,占苏泊尔现有总股本的14.38%。股份构成为苏泊尔集团持有的17103307股、苏增福持有的7466761股以及苏显泽持有的750048股。该协?议转让已获苏泊尔董?事会同意。其次,苏泊尔向SEB全资子公司定向增发4000万股股份,苏泊尔的总股本增加到216020000股,SEB将一共持有苏泊尔65320116股,占增发后苏泊尔总股本的30.24%。该增发方案也已获苏泊尔董?事会同意。最后,SEB通过上述投资触发要约收购义务,SEB将向苏泊尔所有股东发出部分要约,预定收购股份数量为66452084股,生效条件为预受要约数量高于或等于48605459股,针对此条款框架协?议作出承诺:在获得相关批准的前提下,苏泊尔集团持有的53556048股苏泊尔股票将不可撤销地用于预受要约。

  因此预受要约的股数超过48605459股已无悬念,要约完成后SEB将占苏泊尔总股本52.7%—61%之间,成为控股股东。并且收购的协?议转让价、定向发行价和部分要约收购价,都是18元/股,为苏泊尔最新每股净资产的4倍多。

  收购原?因和意义

  十几年前,创始人苏增福从一家农机厂的供销员做起,慢慢开始涉足压力锅行业。经?过几年的积累,于1994年创办了苏泊尔品牌。从此,企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如今的国内市场,有一半以上的炊具是苏泊尔;在全世界,至少已有3500万个家庭在使用苏泊尔。2004年7月,苏泊尔在创业板上市。

  然而,就是在人们看到中国的又一家本土企业冉冉升起的时候,2006年8月,苏泊尔的一则公告,打破了业内的平静。苏泊尔与SEB签署了《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拟通过协?议股权转让、定向增发和部分要约三种方式,引进SEB的战略投资,同时在市场、技术等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将自己的孩子送人也许很不情愿,但是苏泊尔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则是促成并购的直接原?因。苏泊尔虽然已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仍要面临残酷的竞争。而仅靠自己的积累和国内的技术创新条件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再加上生产线的扩张过多地占用了公司财物资源。所以和SEB的深度合作也是水到渠成。苏泊尔也想通过此次合作,实现自己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成就一流企业的梦想。

{page}  消息传出,业内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尤其是爱仕达—苏泊尔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之一,立刻正式上书希望政府和行业协?会干预阻止“法国SEB收购苏泊尔”?爱仕达的理由是,炊具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低?并购苏泊尔后,SEB可能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垄断中国市场,迫使资金势力明显落后的中国大批中小企业退出市场?爱仕达还对并购后,SEB是否会在国际市场推广苏泊尔品牌存有疑问?

  收购启示

  中国需要自己的世界品牌,但在建设品牌中所要付出的代价又让本土企业家们望洋兴叹。

  沙钢收购淮钢

  收购过程

  2006年6月,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以2.5亿美元收购了同省兄弟淮钢91%的控股权。这也是中国民营钢铁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令人玩味的是,同为民营企业的两家公司,也都未在美国上市,收购货币竟然是以美元为单位,难道这背后又有外资的身影,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交易的细节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收购原?因与意义

  沙钢是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龙头老大,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在中国民企500强中,沙钢位居第二。沙钢的董?事长沈文荣早些时候就曾向媒体透露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沙钢将兼并重组相关企业。并且对于收购的对象在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造就都要求很高。因此成立于1970年的淮钢就成为沈文荣精挑细选的合作伙伴。

  淮钢现有总资产64亿元,目前在全国钢铁企业中排名第47位。2005年,淮钢产钢155.8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04亿元,利润3.41亿元,均创出历史新高。

  淮钢早期是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2000年初,淮钢与南京钢铁集团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进行重组,南钢集团无偿获得了淮钢的国有资产。2003年和2005年,淮钢通过两次增资扩股和改制,成为一家民营资本占83%的非国有控股企业,这为淮钢与沙钢的合并创造了条件。

  2005年9月,江?苏省发改委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了《江?苏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要将沙钢、南钢、淮钢和兴澄特钢作为江?苏省突出发展的4个重点钢铁企业。其中,沙钢、南钢、淮钢都是民营钢铁企业,与国有大钢铁企业相比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江?苏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张志祥也曾向媒体表示:“江?苏钢铁工业不是要不要重组兼并的问题,而是肯定要重组兼并,是重组多少家的问题。”渐渐地,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力下,沙钢和淮钢走上合并之路。

  这也与国际钢铁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钢铁之父—米塔尔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面通过一连串的收购将一个原?来只有七八百万吨的钢厂发展成为总产量为1.16亿吨的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并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企业并购、管理复制与自有铁矿石资源被人称作是米塔尔成功的主要原?因。

  收购启示

  兼并重组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必然趋势。鉴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利益难以统一等因素,区域性的联合更有利于钢铁产业的发展。专家表示,省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比跨地域的兼并重组的障°?要小得多,而且容易得到政府的同意。在重组后,也很容易实现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对接,并且有利于企业开拓当地市场。

  澳大利亚电信收购搜房

  收购过程

  2006年8月31日,搜房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第13大的电讯企业澳大利亚电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澳大利亚最大电讯公司Telstra公司收购了搜房51%的股份,收购金额为2.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亿元。剩余49%的股权,属于搜房的创始人和管理层,还有其他的机构投资方在内的所有合作人拥有。澳大利亚电讯透露,搜房将与澳洲电讯属下的Sensis公司的业务单元链接。搜房网的主要营收来自网络广告,该公司在2007财年(截止到2007年6月)有望为澳大利亚电信贡献1400万美元的利润。

  收购原?因及意义

  成立于1999年的搜房网,是由拥有清华硕士学位、曾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经?济与管理双博士学位、曾任道琼斯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的莫天全创办的。正是由于他学历和资历背景,使企业的融资之路走得异常顺利,甚至连项目计划书都没详细写,莫天全就顺利地从IDG手里拿到了创立搜房的100万美元。

  紧跟IDG的步伐,高盛也投资了搜房网,高盛不仅为搜房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大了搜房网在投行中的名气,几乎无人不晓。2005年春天,法国Trader公司资深副总裁ChrisJorgensen来到中国考察市场,与以前在瑞银的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了搜房。在Jorgensen的引荐下,2005年6月,莫天全第一次见到Trader董?事长Mcbain,当时,Mcbain从本子上撕下的复写联上已经?画?好了“搜房全球”的架构图,Mcbain说,他愿意把自己在全球20多个国家的房地产资讯业务注入搜房。在出让搜房近15%的股权之后,莫天全为搜房拿到了2250万美元的投资。

    今年2月,恒大地产刚刚获得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控股多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可谓民营企业私募之最。而这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创富模式正在形成,民营企业以优势产业来获得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借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以上市后的高溢价来偿付私募基金的前期投资,并使其获得高额回报,随后借资本市场并购国内同行,最终成为领袖群英的BigBoss,合生创展、富力、分众莫不如此。

  早在2004年,Mcbain便把Trader在大洋洲的地产资讯业务全部转让给了澳大利亚电讯,因此将后者介绍给搜房成为一种必然。2006年7月,搜房与澳大利亚电讯经?过了近2个小时的谈判,8月底双方即正式对媒体宣布合作协?议。

  一方面,澳大利亚电讯的实力超强,其旗下的广告公司森?赛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电话黄页和白页以及相应的搜索技术,年收入占澳大利亚广告市场17%,利润率高达60%。与其的合作能大大加强搜房在技术、国际市场等各领域的实力,为计划下一步的上市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国正在逐渐取代欧美国家,成为澳洲投资的新重点。此次合作成功,也正是这一经?济趋势的体现。

  收购启示

  在收购之后,曾不断有传闻指出搜房可能放弃其海外上市的计划,但其创始人莫天全却对媒体表示,搜房的上市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不论其最后结果如何,对于严重依赖外资基金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其最终的命运已不能由最初的创办者所掌握,也许中国的千百万创业者需要“恶补”一下与基金交手的谋略,防止孩子被别人抱走了。另一方面,中国正在逐渐取代欧美国家,成为澳洲投资的新重点。

  无锡尚德收购MSK

  收购过程

  2006年8月2日,中国能源首富施正荣旗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宣布签署最终协?议,以现金和股票交易方式分两步收购日本MSK公司。2006年第三季度以1.0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MSK三分之二的股权,2007年末则根据MSK的业绩以尚德股票的方式收购剩余股权,收购价格在5300万美元至1.93亿美元之间。

  收购原?因和意义

  2005年底,无锡尚德作为中国首家民企在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价报21.2美元,其创始人施正荣以160亿元的身价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这一财富神话也刺激了诸多的投资家和创业者,光伏产业受到激烈的追捧,仅在去年年底,苏锡常就又有三家民营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但纷纷上马的光伏项目也引发了更为惨烈的竞争,无锡尚德就曾给无锡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旨在呼吁政府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能够规范光伏行业的发展,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同时,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料—多晶硅全部控制在七大国外厂商手里,其价格占到光伏组件总成本的70%,并且从2002年至今多晶硅的价格从每公斤23美元上涨到超过200美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上市企业,如CSI、江?苏林洋、天合光能股价表现平平,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

{page}  作为业内“老大”的无锡尚德,通过上市所积累的资本优势进行行业整合,其一就是扩大产能,而收购MSK则直指日本市场。在收购了MSK之后,尚德立刻增加了200万兆瓦的年产能,并且通过MSK覆盖日本的销售和营销平台,进入了这个年增长48%的巨大市场。其二,就是进行纵向整合,拥有稳定、平价的原?材料供应,过去一年中,施正荣走河南,奔四川,但斩获不大。

  收购启示

  虽是新兴的行业,但中国的光伏产业与其他传统行业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原?料与核心技术都控制在国外巨头手里,中国人所赚的还只不过是微薄的“加工费”,并且遵循?着“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的惯例。更为糟糕的是,除了已在海外上市的4家光伏企业,数亿美元的资金砸向了这个稚嫩的行业,许多的企业在资本与产能的双重压力下在上市的路上狂奔。去年底上市的一批光伏企业的糟糕的股价表现,也许会降低国外投资者对这个行业的信心,那些已经?得到风险投资的光伏企业想要全部上市,显然不可能。作为领头羊的无锡尚德也许会在海外基金的帮助下收购国内的同行,正如分众收购聚众。

  血拼不如合作,但甲方却一定是那些已上市的公司。在现在的中国,资本的领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要超过技术的领先。

  华平创投收购山东中轩

  收购过程

  2006年9月,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其中方合作伙伴上海同华投资董?事长史正富通过杠杆收购方式以1.81亿美元的代价获得山东中轩股份有限公司98%的股权。据透露,包括渣打银行与一家德国银行在内的至少七家银行提供银团贷款支持此次收购,在银团贷款中,37.5%与32%分别来自欧洲与亚洲,其中渣打与该德国银行占30%。

  收购原?因及意义

  山东是中国黄原?胶生产的基地,由于当地在上世纪90年代对黄原?胶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山东生产黄原?胶的成本只有国外企业的1/3到1/4,同时也维持了极高的利润。以中轩为例,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中型企业,年利润超过2亿元,外传其保卫科干部的座驾也是奔驰级别。

  中轩早先以制酒为主业,1992年后转攻黄原?胶,目前年产黄原?胶2万吨,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业内公司。不仅是中轩,在它之前,山东第二的黄原?胶生产商金栗也被外资收购。作为私人股本基金,华平收购中轩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财务回报,而它则以将中轩在资本市场出售作为获利的主要途径,以中轩2005年利润2.2亿元为例,其出售给华平的市盈率不过倍,而食品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也有20倍之多。而金栗则是直接被世界最大的黄原?胶厂商斯比凯?收购,产业并购的目的则较为简单,通过资本运作直接消灭竞争对手,占领更大市场。

  收购启示

  山东中轩等中国一系列黄原?胶企业相继落入外资手中,短期内来说,中国的黄原?胶市场会被外资占据,技术也可能外流。但长远来看,一个资本合理自由流动的行业必将更能鼓舞创业的热情,而这才是导致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此外,华平在收购中轩时采用的是杠杆收购(LBO),这在国际私募股本基金中是主流,但在中国却刚起步,这一方面是因为能被收购的中国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而LBO主要是为了解决并购中的巨额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从实质上看,LBO是收购方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标的公司的股权,又从后者的未来现金流中来偿还负债的收购方式,这就对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现金流、财物透明度提出较高要求,符合标准的民营是少之又少,因此截至目前较为知名的案例也只有好孩子和中轩两例。

 创富新时代:2006中国民营企业十大并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804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 政府提升公信力的作用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一、民企的社会公信力与信用能力1、何谓社会公信力?何谓企业信用能力? ——社会公信力:一个组织或个人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信任的能力。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体现为政务诚信度,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体现为商务

墙布十大名牌排名榜 2015年中国软件企业十大品牌排名榜

  1.华为HUAWEI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交换机十大品牌,始于1987年,世界500强企业,世界品牌500强,中国民营经济500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全球著名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供应商之一。  2

马丁靴品牌十大排名榜 2015年中国软件企业十大品牌排名榜

  1.华为HUAWEI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交换机十大品牌,始于1987年,世界500强企业,世界品牌500强,中国民营经济500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全球著名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供应商之一。  2

滚筒洗衣机十大排名榜 2015年中国软件企业十大品牌排名榜

  1.华为HUAWEI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交换机十大品牌,始于1987年,世界500强企业,世界品牌500强,中国民营经济500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全球著名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供应商之一。  2

声明:《创富新时代:2006中国民营企业十大并购》为网友心酸的滋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