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
如果没有科学设计和严格实施的农村金融调查,关于农村金融的问题还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农村金融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流行的说法是“服务三农”。但是,仅仅有这样一个口号是不够的。经过多年研究,我们仍然痛感对农村金融知之甚少。
首先,“三农”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属于公共商品的范畴?以农民为例,到底有多少农村人口是老弱病残,又有多少农户身处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群只占全体农民的少数。即使按照城市低保标准,通过财政补贴渠道对其发放救济,每年所需的资金也不会超过数百亿元。但是这种划分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至少可以使财政补贴更具针对性、更公平和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放手让农村金融机构走商业化道路,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把农村金融都当作必须补贴的对象。 其次,农村金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现在一提到农村金融,人们就想到农业信贷。其实农户与农村企业跟城里的居民一样,需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各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账户普遍多于贷款账户,说明存款作为农民管理金融资产的一种服务,也是有效需求。同样,方便、快捷、可靠的汇款服务对于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来说,也许是比存贷款更重要的一种金融需求。在墨西哥靠近美国的边境地区,来自美国的汇款大大超过当地贷款总额,就很说明问题。中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同样的趋势。农户和企业是否还有其他更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金融需求?例如保险、租赁、保理、理财和支付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农村金融的供给,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中,商业信贷(tradecredit)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潜力如何?这也许最不为人所知,但却有可能是中国农村金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二是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以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怎样的互相促进关系。无论正规金融怎样发达,都无法取代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漠视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最终伤害的是农户的利益。 第四,农村信贷的利率是最富争议的问题。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在零售层面上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因此需要较高的利率才能使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而国际上的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农户和微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可靠地获得融资。相比之下,贷款的利率不像在公司贷款中那么重要。如果人为地压低利率,会导致信贷配给,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同时人为地增加贷款需求。但是,这套结论在中国长期遭到抵制。尤其来自农口的声音,仍然反对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为贷款定价。他们的意见究竟是代表了农民的利益,还是善意地妨碍了农村金融的供给? 第五,关于农村金融的提供者,也有一系列问题。一是在公共商品的范畴,是否一定要由农村政策性银行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与产品?是否存在一个中间地带,由农村开发类金融机构向众多的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和技术援助,从而既促进农村金融的供给,又不对私人和零售机构产生挤出效应?二是在中国农村的现实条件下,农村合作金融的潜力和条件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中国农村金融十多年,几乎成为永恒的话题。它们为什么会屡议不决?其中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各种利害相关者的角度不同,也有农村金融的泛政治化和决策短期化原因。 如果从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主要原因是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具有足够权威的农村金融调查。已有的各种调查,或者因为样本太小,缺乏足够的覆盖面和解释能力,或者因为问题设计得不合理,收集到的信息导致结论缺乏可信度。例如,直截了当地问被调查对象是否需要贷款和是否需要低利率,无法得出农村是否存在信贷约束的结论。 事实上,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农村金融调查,可以有效地把主观性质的问题转化成相当客观的问题,从而获得关于农村金融的真知灼见。几年前,世界银行试图援助中国有关当局进行这样的调查,但是由于一些不可为人道的原因未果。可以为人道的一个原因,是某些政府官员对典型案例调查的偏好。 但是,须知这种具有随意性和缺乏连续性的案例调查,如同政府领导人的微服私访一样,得出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罗素曾经说过,肉眼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情况。同样原理,某个农民抱怨没有获得贷款,不能作为是否存在农村信贷约束的依据。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你无法通过一次浅尝辄止的谈话,得出他是否具有资信的结论。 如果没有科学设计和严格实施的农村金融调查,关于农村金融的问题还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