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颠簸中狂奔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瑞士苏黎世,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震撼力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这个被称为“血缘、智能和金钱”的公司,不仅仅是美国金融业的光荣,而且代表和牵引着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家的梦想。

    脱离母体

  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在169年前于伦敦创办的一家金融公司,传承到摩根家族手中并被发展到顶峰,成为摩根财团,公司办公地址也迁至纽约华尔街。摩根财团在1929年大危机的旋涡之中挣脱出来时,意想不到地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愤怒的民众打起巨幅标语高喊着:“拆散那些利欲熏心、相互勾结的银行!”摩根财团将达官贵人和企业界巨头列为优惠客户名单的事情也被无情地揭露了出来,华尔街最光辉的天使一下声誉扫地。

  民众的呐喊引来了官方敏感的目光。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强制要求金融企业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隔离拆分。1935年春天,在缅因州岸边的小岛农场里,摩根财团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将摩根一分为二,一部分为J.P.摩根,继续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名叫摩根士丹利。

  实际上,摩根财团当时仍将分离出去的摩根士丹利看作是主干上的一个分支,因为,集团核心层都企图着在友好的共和党执政时能够将摩根士丹利重新纳入J.P.摩根,也正是如此,摩根财团的400多名员工中只有20人出来后走进摩根士丹利。办公地点设在华尔街2号的摩根士丹利距J.P.摩根所在地的华尔街23号仅百米之遥。公司办公室对着三一教堂的尖顶,装潢让人想起其贵族血统——老纽约的风景画挂在墙上,书桌也按照华尔街23号的风格布置。一幅十足的J.P.摩根分行办公室的味道。

  摩根士丹利的开张日出现的奇迹至今还留存在华尔街的商业档案中。开业前一天晚上,公司准备了一张桌子存放宾客赠送的鲜花,第二天员工来上班时发现,200多种花篮摆满了整个办公室并延伸到外面的街道上。摩根士丹利的竞争者和华尔街的同僚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敬意。《纽约时报》报道了这种奇怪的持续气息:“开业典礼平常得就像是任何一个老字号又一星期的开始。”

  开业的第一周,摩根士丹利就被卷入繁忙的业务中,以致当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来谈融资的时候,主要合伙人哈罗德·士丹利不得不对他抱歉地说:“下星期再来吧。”而在开业的第一年里,摩根士丹利接手了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席卷了1/4的市场份额。逐渐地,许多J.P.摩根的常客都转向这家新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AT&T、GM、杜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都成为了摩根士丹利证券业务的客户。

  到美孚、壳牌和全球许多著名公司的名单添加到摩根士丹利客户花名册中时,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哪家投资银行能与之相提并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摩根士丹利的第一个广告面世,画面上是一道闪电刺破乌云,广告词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

  学会单飞

  摩根士丹利的迅速成功引起华尔街不少金融人士的的怀疑,许多人认为摩根士丹利只不过是原来公司的翻版而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抛出了共谋理论,认为摩根士丹利无非是J.P.摩根合伙人为绕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而制作的一个“法律拟制”。摩根士丹利自称独立自主地经营的声明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因为它的大多数优先股为J.P.摩根公司的雇员所拥有。

  客观上说,摩根士丹利并没有完全脱离对母体的权力依赖。摩根士丹利的许多合伙人都是大公司的密友,他们和总经理打交道,参与秘密的长期发展计划,控制客户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发行。摩根士丹利也就像王冠珠宝密藏室的看管者,它不需要去探索新的财源,唯一的目的就是守护这个特许权——从老摩根财团继承下来的超级客户名单。正是如此,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不会与他人竞争,他们与客户保持着排他性的关系。如果客户胆敢联通其它的投资银行,他们便会得到告诫:“那就上别的地方找银行吧。”特别是在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时,摩根士丹利要求只有它一家担任主承销,将其名字印在募资碑铭(报纸上用黑色线条框起来的证券承销商名单的公告栏)的上端。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瑞士苏黎世,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震撼力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这个被称为“血缘、智能和金钱”的公司,不仅仅是美国金融业的光荣,而且代表和牵引着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家的梦想。

  然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已不是那么稀缺的资源,传统的纽带开始松软。对摩根士丹利来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是在1979年。那一年,IBM要发行10亿美元债券,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工业借款,IBM要求摩根士丹利接受所罗门兄弟作为联合主承销商来承担这笔业务。摩根士丹利的董事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所有人都赞成拒绝IBM的要求而要独家经营这笔业务。IBM则不作丝毫让步,仍按计划由所罗门兄弟牵头做这次债券发行。这是华尔街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黄金锁链被砸碎了。随后不久,一些投资银行便开始大肆抢夺摩根士丹利的其他客户。骄傲的摩根士丹利也不得不从此放下架子,同意与别的公司一起承担证券发行业务。

  伴随着王权地位的动摇和客户资源的流失,摩根士丹利必须寻找新的业务来源。于是,它必须抛弃多年以来温文尔雅的做派,以更为粗野的方式进入市场。

  在完成了1970年代第一次现代敌意大兼并并由此主宰了那个蛮横的世界之后,摩根士丹利1980年代开始了一次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本运作——杠杆收购。为了给自己的杠杆收购业务筹集资金,也为了加强在世界资本市场的地位,摩根士丹利之前向公众出售了20%的股份,而随着股票的公开出售,摩根士丹利也就失去了与过去的最后一点联系。更加重要的是,摩根士丹利通过公开招股加强了自己的杠杆实力。次年,摩根士丹利就发行了另一份杠杆收购基金,最后从包括GM和AT&T的养老基金、日本的信托基金公司、中东政府机构等60多个机构募集到2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它既管理这份基金,又将自己的2.25亿美元投资于其中。摩根士丹利不仅将从基金的资本收益中获得1/3,而且还将收取2%的酬金。

 摩根士丹利:颠簸中狂奔
  1980年代中期的的股市崩溃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摩根士丹利,实际上,这家公开上市的投资银行在股灾横行的1987年和1988年中还异乎寻常地使自己的赢利上升了71%,并且这种十分健康的势头一直保持了整整10年。同时,摩根士丹利的对手却长期困于内部矛盾,大伤元气。摩根士丹利此时业绩惊人,但已经与1935年创立的那家温文尔雅的公司没有任何共同点,它遵循追求利润的彻头彻尾的本能,从事风险越来越大的活动。摩根士丹利已经摇身变为一个实力庞大、全力赚钱的华尔街金融公司。

  萧墙混乱

  受到1990年代后期美国监管当局再次放松了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隔离监管政策的驱动,也为了进一步撑大自己的市场业务空间,摩根士丹利1997年再次放下架子,与华尔街一家并不起眼的零售经纪商添惠公司合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添惠有限公司。

  这场被称为“华尔街晴天霹雳”的合并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唱衰的舆论。长期以来,摩根士丹利交往的是大人物、大公司,而添惠的服务对象却是真正的小人物,管理一个1000美元的账户就得面对一个上帝。在华尔街,摩根士丹利和添惠所代表的两大阵营被人们比喻为“大脑”和“肌肉”。大脑就是那些蓝筹股投资银行,它们提供战略建议,为公司客户发行证券,一次交易赚取几百万美元;而“肌肉”则是证券经纪行,它们上千万的散户服务,靠无数次小笔交易获取利润。这两种泾渭分明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若发生碰撞,足以断送新公司的生命。

  公司合并不久之后围绕着最高权力争夺所形成的伤疤,至今让摩根士丹利隐隐作痛。凭着原有公司在市值上高于摩根士丹利3倍的事实,当时来自添惠的裴熙亮出任新公司的主席和CEO,而摩根士丹利的CEO麦晋桁担任新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据悉,在公司合并之初,裴熙亮与麦晋桁达成了默契,5年后裴熙亮将退休,并将CEO的位置让给麦晋桁。然而,在新公司组建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麦晋桁发现自己在摩根士丹利管理委员会中的同盟军被不断地清理出局,原来自己可以支配的权力资源也被分解殆尽。麦晋桁不得不离开自己服务了29年的摩根士丹利。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瑞士苏黎世,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震撼力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这个被称为“血缘、智能和金钱”的公司,不仅仅是美国金融业的光荣,而且代表和牵引着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家的梦想。

  麦晋桁离开之后,裴熙亮对公司“心脏”进行了彻底的“大换血”——公司高管职务皆为来自添惠的人士所掌控,“摩根派”和“添惠派”的矛盾全面升温。在“摩根派”的眼中,以裴熙亮为首的“添惠派”只不过是一群得势的暴发户罢了。而最让他们不齿的是,裴熙亮是从管理顾问开始起家的,他的金融经验也仅限于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方面,但对于投资银行业务,他不过是个“棒槌”。“摩根派”也从未把裴熙亮当作摩根士丹利添惠真正的掌门人。为此,原来跟随麦晋桁的摩根士丹利许多高管纷纷出走,其中大部分站到了高盛、美林等与摩根士丹利添惠相对的竞争阵营中。

{page}  “内战”的命运与让公司的业绩受到了无形的损伤。在合并的最初5年中,除摩根士丹利原有的投行业务贡献了公司全部利润的60%之外,添惠带过来的经纪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几乎毫无起色;不仅如此,公司的股价也在当时落入谷底,华尔街不时传出花旗、汇丰即将收购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清晰声音。

  乱中求治。2005年3月,以摩根士丹利前总裁罗伯特·斯科特为首的“八老人物”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公开谴责管理层的无能,并要求裴熙亮辞职,公司董事会也支持“八老人物”的要求,裴熙亮不久之后黯然下课。3个月后,麦晋桁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摩根士丹利。而为了避免内斗的再次发生,董事会非常彻底地将公司主席与CEO的职务双双加在了麦晋桁的头上。华尔街不少金融人士调侃道,即使摩根士丹利未来还会发生政治斗争,那也只会在麦晋桁CEO与麦晋桁董事长之间展开了。

  再现辉煌

  对于摩根士丹利而言,召回曾经流失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十分丰富业务经验的高管资源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摩根士丹利董事会特意修改公司合同——将管理董事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花园休假”分别延长至3个月和6个月。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之后,一个全新的摩根士丹利高管团队重新浮现出来:从股票部门主管到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从首席行政长到公司联席总裁,昔日那些与老麦驰骋商场的精英重又聚集在了麦晋桁的周围,而接下来如何全面提振和复兴公司的市场雄风就成为摩根士丹利的重中之重。在公司高管层第一次集体露面的公开场合,麦晋桁向在场的媒体记者和盘托出了目标:到2010年,税前利润翻一番。

  仅仅依赖利润率高达26%的资产管理业务,而牺牲了公司整体业务的增长,是裴熙亮时期摩根士丹利业务经营的一大败笔,以致在华尔街其它公司大举进军抵押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领域的同时,摩根士丹利却仍在缓慢地脱离股票、债券和共同基金业务。问题的关键在于,摩根士丹利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裴熙亮手中也没有实质性地增长——5年之中仅仅增加了200亿美元。为此,摩根士丹利制定了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增长计划:在私人资本投资、对冲基金、抵押证券、股票衍生品、新兴市场和未来旨在强化市场地位的收购活动等。

  公司金融服务超市的业务模式,是在添惠的Discovery信用卡业务与摩根士丹利投行业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信用卡业务一直难有起色,裴熙亮下课前曾决定将该业务分拆出去。但在麦晋桁看来,Discovery不仅是一项强劲的业务,而且还是摩根士丹利颇具吸引力的资产,Discovery还能为公司带来了滚滚的现金流和持续稳定的收益,让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经纪等其它业务部门。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新董事会决定出售公司的飞机租赁部门,因为它根本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瑞士苏黎世,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震撼力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这个被称为“血缘、智能和金钱”的公司,不仅仅是美国金融业的光荣,而且代表和牵引着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家的梦想。

  对于摩根士丹利与添惠的合并,公司新的董事会至今坚信大方向并没有出错,问题就出在执行上。特别是对添惠带过来的经纪业务,摩根士丹利高层认定大有前途。为此,大摩不惜重金从美林证券挖来了其全球私人客户集团主管詹姆斯·戈尔曼,执掌处境艰难的零售经纪业务部门,而为了让戈尔曼轻松上阵,摩根士丹利经纪业务部门一次性裁员1000人。工夫不费苦心人。昔日萎靡不振的经纪业务如今俨然成为了摩根士丹利经营棋盘上的亮点之一,其利润率高达20%。

  摩根士丹利一名雇员在一本著作《Fiasco》中这样描写道:“麦晋桁在交易大厅里走来走去,大叫着:‘鲜血染红了水面。让我们冲上去!’”如今,经历了萧墙之乱的摩根士丹利,在新的船长导引之下,依稀焕发出了往日的光彩:2006年,公司股票每股盈利高达6.77美元,总收入337.3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年成之一。而就在前不久,摩根士丹利董事会做出了向麦晋桁发放价值高达4000万美元奖金的决定,刷新了华尔街投行为CEO开出年终奖金的最高记录。

  纵横中国

  无论是基于公司的全球布局,还是其重点进攻的方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摩根士丹利最为心动的地方。

  摩根士丹利对中国市场其实一点也不陌生。13年前,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倡议和建立起了中国内地首家国际性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拥有34%的股权。也正是借助于中金公司这一平台,摩根士丹利成为了第一个降落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银行。尽管后来摩根士丹利从最初的主动输出技术和人才的战略投资者变为被动的财务投资者,一些事情令人遗憾,但是无论在战略、财务,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为摩根士丹利单独进入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国际上顶尖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上市企业大宗股票业务的承揽上一直拔得头筹。从中国人寿、中芯国际、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外运、中海油田服务到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发行上市,其中都有摩根士丹利清晰的身影。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市值可在2010年上升到2万亿美元,成为紧随美国或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二或第三大股票市场。摩根士丹利屡次重申决不会放过未来的大好机遇。

  作为一项最新的资本行动,摩根士丹利在前不久大张旗鼓地完成了对中国南通商业银行的全资收购。而对于这项并不需要动用巨资的市场行为,麦晋桁告诉媒体的答案是:如果与建行合资组建中金公司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建造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收购南通银行则是摩根士丹利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家国际顶级投资银行能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动干戈决不是意气用事。收购南通商业银行后,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与花旗、汇丰等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成为一家既拥有内地商业银行经营牌照,又拥有外资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类外资金融公司。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南通银行是中国在珠海经济特区设立的最早外资金融机构之一,为中国银行澳门分公司全资控股,其“澳门身份”实际上使摩根士丹利在收购中国的银行股权时突破了25%的政策规定。

  许多人认为,无缘中国工商银行高达1300亿港元的IPO项目,是摩根士丹利的最大遗憾,但我们稍微仔细观察其在中国的资本经营布局,则不难发现,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正在由传统的IPO承销业务转向私募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直接投资方式上来。而且,与许多国际短线投资相比,摩根士丹利始终强调自己将在中国市场扮演一个出色的长期投资者——这恰恰是中国政府乐于听到的声音。

  实际上,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已经风生水起的直接投资,无疑为其已经运转起来的全新资本布局作好了相当厚实的铺垫。在私募基金方面,摩根士丹利成功投资的项目包括平安保险、蒙牛、南孚电池、恒安集团。尤其在平安保险项目中,摩根士丹利以3500万美元购入平安保险股份,11年所获累计回报是11亿美元;而蒙牛则令摩根士丹利获得近20倍的投资回报。而在摩根士丹利私募基金运转中,最威风的还是其不断壮大起来的地产基金。资料表明,摩根士丹利目前已经将地产基金的50%投入到了中国各种类别的房地产组合、上市或私有的房地产运营公司,以及直接房地产资产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并在过去3年中呈现出年均增长3倍的加速态势。2007年1月底,摩根士丹利以5.3亿元收购了上海徐汇区的高档住宅项目永新城,3月初,又以13亿元人民币买下了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一块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开发超高层办公楼及多层商业地产。分析人士表示,摩根士丹利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真正开始了“开发商”身份。

  作为在中国的第二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摩根士丹利相信自己手中高达6亿美元的QFII资金一定会从中国A股市场赚得盆满钵盈。不过,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目前最想得到的还是一张独立的证券业务执照,照麦晋桁的话说,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摩根士丹利将在在中国建造起第三个“里程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7785.html

更多阅读

摩根士丹利 高盛 摩根超市Vs高盛赌场(1)

 文/《商界评论》记者 李彤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不到半年时间,创立于1850年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创办于1914年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

德银 美国司法部 摩根士丹利否认被美国司法部调查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执行官詹姆斯8226;戈尔曼(James Gorman)周三表示,对美国政府对其展开调查“毫不知情”。此前一则新闻报道称美国联邦检察部门正对其抵押贷款相关交易进行调查,导致这家华尔街银行 股价大跌。  

蒙牛乳业:摩根士丹利们的利润猛牛管理

  2005年6月14日上午9点18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的蒙牛乳业(2319?HK)突然停牌,停牌前该股报价为5.15港币。   2005年6月15日上午,蒙牛乳业通过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上市前已入股蒙牛乳业的3家机构投资

声明:《摩根士丹利:颠簸中狂奔》为网友花开半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