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中国央行在利率决策上不再考虑保持中美利差,意味着还将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
作者:本刊记者 钟华/文
本周二(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这是美联储2004年6月以来的首次降息。美联储给出的理由是:扶助经济温和成长,并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对整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外界看来,美联储的降息举措是屈服于美国金融市场要求降息的强大压力。 在华尔街考察近半年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根据他从华尔街获得的情况,次级贷款危机要比预估的情况严重得多,这将会在2008年、2009年表现出来。 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受到来自华尔街的热烈欢迎,但这对大洋彼岸的中国来说,或许意味着中国央行的政策“被动”,以及中国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刻意保持中国与美国200-300个基点的利差水平。但是,美联储本次降息之后的联邦基金利率为4.75%,而中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87%,中国和美国的利差空间仅为88个基点。中国目前通胀还在继续上升,国内市场普遍预期年内还将加息27个基点;而全球市场预期美联储在年底前还将降息25个基点,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利差很快将接近消失。 虽然近一段时间央行官员和一些学者纷纷表示,保持中美利差不是中国央行利率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发现,自2004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连续次上调基准利率,每次上调基准利率都相应带来了外汇占款的超水平增加(见图)。 如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4年10月升息,随后的1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飙升5496.95亿元,相当于前五个月的总和;2006年4月加息,6月外汇占款剧增4057.97亿元,接近前四个月的总和;随后当年8月再次加息,9月外汇占款又达到3489.08亿元,超过前两个月之和。 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有多种因素,但无疑外部热钱不断涌入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而央行在利率政策上更加注重内部经济因素,意味着央行在相关政策上不得不进行更多的调整。 近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一个新现象是外汇贷款迅速增加。2007年8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09%,8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77亿美元,同比多增33亿美元。 支撑企业这一融资行为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中国贷款基准利率相对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攀升。自2007年3月,中国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12%提高到7.29%,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5.25%,加上100个基点左右风险溢价。这意味着企业通过外汇融资将远低于本币融资的成本。 因此,央行通过控制信贷投放,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货币政策路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也有待完善。 汹涌流入的外资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载体,比如购买某种资产。而有学者分析,外资进入的成本其实高于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但是由于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幅度巨大,从而成为吸引外资流入的关键因素。而为了应对未来可能进一步流入的外资,未来央行会不会针对资产价格采取措施,以抑制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不过,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及总经济师陈兴动从另一方面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美国降息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带来挑战,但这有助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软着陆,从而有助于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