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盗版营销观察
坊间笑话没有史学价值,但却准确反映了微软的困境,唐骏得想办法突破这样的困境。 前有微软 后有盗版 唐骏需要说服微软总部,对微软中国区的总裁考核不重在业绩上,特别是短期考核。这样,他才有做事的空间。 唐骏是这样说服微软美国总部的:盗版对微软营收的影响并不大。2001年,即唐骏任微软中国区总裁的前一年,微软全年共赚了158亿美元,合1400亿人民币。对于微软来说,在中国丢掉一个亿(美元),等于全公司放假半天。 短期不注重业绩,并不代表长期不注重业绩。微软当下的任务是让中国人用微软的产品,等产业环境变好了,微软自然就能收到钱。 与盖茨的原话相比,唐骏的话不含道德批判,不会对中国企业、中国人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事实上,中国软件产业界也明白:任由盗版横行,受伤的除了微软外,还有中国软件产业。 唐骏之后,中国的企业,包括金山、用友等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呼吁打击盗版、净化中国软件产业环境。在这些企业之后,加入打击盗版行列的是中国政府,然后是产业界的知识分子。 微软、企业、政府、知识分子四股力量,最终推动着中国打击盗版事业缓慢向前,微软一进中国就开始了这项事业,但唐骏最先考虑将这四股力量结合起来。 唐骏领导下的微软中国对待盗版的态度与前任不同。他不主张依靠打击盗版来作为业务增长的手段,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引导,加强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盗版对微软的损害并不是很大,只是一点点利益的损害,1%也不到。但盗版及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会危及中国软件发展的根本利益。唐骏的话,这在2001年已成中国软件产业内的有识之士的共识。 唐骏对中国企业、中国政府、中国媒体讲:中国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软件发展资源、人才和市场。发展软件产业的关键是树立人们的软件消费意识--即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这个意识对于软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不保护知识产权,做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怎么发展?谁还会再投资做研发呢?那样中国的软件如何进步呢?保护知识产权这是最起码的软件行业规矩! 在中国,"挑战微软"的除了方兴东的书外,软件产业界还有两个公司试图挑战微软:一个是金山软件公司,这家公司推出的办公套件WPS被视为微软办公套件Office的替代品;一个是四通利方,微软视窗Windows需借助其产品《中文之星》才能在中文环境中运行。 前者的领军人物叫求伯君,后者的领军人物叫王志东。他们是中国优秀程序员的代表,在与微软的角逐中,他们先后失败。他们的失败,因为微软,更因为中国盗版横行的软件产业环境。但失败成就了他们,王志东后来进军门户网站,求伯君后来进军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