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盗版营销观察
陈天桥挑战微软,并没有道义上的立足点,但在当日的环境下,却能激起情感上的共鸣。陈天桥放手一搏,其结果很难预见。当时,中国反对美国霸权的情绪强烈,挑战微软霸权的声音不断。 这件事情后来不了了之。上海市工商局居中协调,唐骏息事宁人,陈天桥见好就收,让这起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连一向敏感的媒体也没有任何反应。多年之后,各方当事人才又旧话重提,回忆当日的一些细节。时过境迁,说者与听者都不复当年,仅作饭后谈资。 这件事影响了后来的陈天桥与唐骏。当时,唐骏代表微软中国,陈天桥代表盛大,双方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内心却惺惺相惜。 那是陈天桥与唐骏第一次见面。一年后,唐骏加盟盛大,带着"微软终身荣誉总裁"的头衔出任盛大总裁,若追溯源头,则缘于这次见面。陈天桥、唐骏可谓不打不相识,两年之后,他们将走到一起,在中国企业史上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剧。 差别定价策略 推动打击盗版的行动对业绩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能让中国用户购买微软的产品。 唐骏认为,微软目前的产品定价策略也不可能获得中国用户的认可。中国用户认为微软产品价格太高,与中国实际收入情况不符。许多企业谈及微软产品,都说:"Windows和Office太贵,如果便宜点,可以考虑买正版。"

对此,唐骏很无奈:"我对价格的调整幅度不大。微软实施全球定价策略。我敢保证微软在中国的价格决不比美国贵,但我没有权力让微软在中国的价格比美国便宜很多。否则,微软的产品会从中国返销出去,那时赚钱的是走私商,用户也不会得到很多便宜。" 微软总部担心,走私盛行,会扰乱微软全球定价体系。 唐骏任微软中国区总裁时,其实微软在中国已经有十年历史了,但微软的业绩老上不去。原因有二:一是盗版横行,二是微软产品价格太贵。200~300美元一套正版软件,是中国用户的不能承受之重。 唐骏任期两年,一直推动微软的价格调整,以让更多人使用微软的正版软件,享受正版软件服务。其成果之一就是推出简化版Windows,价格不到20美元,对部分用户(主要是学校用户与政府用户)实施差别定价。 唐骏的这种策略对于微软营收增长的贡献并不大,但这种策略却换得了中国企业与政府对微软的理解与尊重。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政府与企业开始觉得,微软的声音不再那么霸道,微软的行为也变得缓和。 这也体现了唐骏对中国企业的理解:连陈天桥的盛大都觉得微软的软件卖得太贵,遑论那些不赚钱的小企业,一般个人即使有心也无力。 刚刚上任的唐骏认真研究了微软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年中,微软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微软,是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成立分公司,考虑怎样建立微软的营销体系,发展微软在中国的营销伙伴,将微软的业务搬到中国,将微软的产品卖到中国,希望业务发展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现在的微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微软要看重的不应是短期经济利益,而应是微软在中国的长期利益,短期经济利益要符合长期利益。唐骏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将微软由第一阶段带向第二阶段。 理清盗版问题,正确调整微软与中国客户的关系问题,唐骏还只是找到了方向,要做好微软中国的总裁,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