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双宁
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改革总体取得成功,改革需要向深度推进,改革需要向广度拓展。”
我国银行业改革总体取得成功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历史包袱得到化解,不良贷款比例从改革前的40~50%,下降到现在的7.5%;二是竞争实力得到增强,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按照新的资本充足率办法进行计算,我国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2003年只有8家,达标资产仅为0.6%,到2007初已上升到100家,达标资产占77.4%;三是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都比改革前大幅提升;四是公司治理有所改善,并且开始发挥作用;五是监管得到加强,监管法规建设和监管手段、方法、有效性等不断改进,特别是资本充足率约束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六是形象得到改善,改革前国内外舆论对中国银行业普遍不看好,但现在情况已有很大不同。按4月17日数据,在国际银行业的排名中工行排名第三、中行排名第六、建行排名第七,交行排名第二十九位,招商银行排名第四十一位。 不过,我国银行业的有些改革目前还在浅层次进行,基础还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关键是“一个巩固,四个提升”。 “一个巩固”即巩固改革取得的成果,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很重要的是吃“降压药”即“剥离”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自身机制的改善。前不久,我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个拿枪的敌人就是不良贷款,这个不拿枪的敌人就是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我也曾经讲过金融的“潮水效应”,即金融风险特别是以不良贷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如同海边的礁石一样,在经济高涨时,它被淹没;在经济退潮时,它将暴露。现在GDP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经济形势很好,但这恰恰是最应高度关注的时刻。一是我们的增长主要表现为总量的增长,但结构不平衡;二是这种增长是以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三是由于外汇储备过高,流动性过剩,更应预防经济的大起大落。 “四个提升”,一是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建立起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引入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二是提升创新能力,从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流程再造入手,加快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步伐,不断提高银行机构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平;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在现有公司治理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之间的职责边界,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制衡关系,进一步推动董事会构成的专业化,充分发挥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尤其要强化独立董事的功能;四是提升员工素质,改革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录用制度,实行人才市场化招聘,大力培养金融创新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前一阶段,应当说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总行层面、大银行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的,下一步的改革应当将重点从总行向分支机构延伸,从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延伸,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除此之外,对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防止“潮水”现象的同时,还应特别防止金融风险的“洪水”来临时“矮个先淹”问题。大银行具有几十年宏观调控的经验,有相对充分的信息渠道,有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既缺少经验、信息和抗风险能力,又存在“穷则思变”的冲动,加之现行管理体制,特别应当防止“矮个先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