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今的29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是近代历史上持续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以至海外媒体预测中国经济即将超过德国而居世界第三位,但继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2007年1月2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公布了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7%。这一数字比2005年10.4%的增长率高出0.3个百分点,也超过年初政府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每次有新的统计数字出来,仍然让世界感到惊讶。路透社报道说,这已经是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连续第4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字。以这个速度,到2008年,中国就会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经济的第三位。 路透社的报道认为,贸易顺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力量,它反映出中国的竞争力在增强,“向其他国家开放经济,使中国成为国际制造商最喜欢的投资目的地。但是,脆弱的社会福利系统,欠发达的医疗健康和教育体系是中国国内消费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更愿意通过储蓄以备医疗、教育和养老所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尽管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对出口的税收优惠,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增长很快。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于,国内消费增长为13.7%,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 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循环已经被拉得很长了,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经济“软着陆”。中国和印度面临一样的问题,经济都已经到达一个节点,需要重新评估经济增长模式并采取改革,以保证现在这种强劲的增长趋势能够持续下去。而保持增长持续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谢伏瞻也表示,虽然2006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此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宋武成说,2007年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很高的增长水平,但是否能保持10.7%的水平还不能确定。他说,中国经济将在很好的背景下继续发展,首先,外资的引进和实际利用水平,这几年一直都在增长;其次,中国的出口增长势头不会减缓;第三,民营经济已经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给中国经济赋予了极大的活力。这三方面都是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因素。 “当然,政府的调控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他表示,政府的调控主要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出发,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在西方经济人士看来,中国经济过热,但中国经济界人士预测,中国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在202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一直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 7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9%,为1995年以来最高季度增长值。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5%。专家预计,年内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德国媒体对此事十分关注,20日,几乎所有德国主流报纸都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做了报道。 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几乎所有报道和评论都比较客观冷静,没有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德国认为没有必要为中国GDP快速增长感到担心,并且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德国的出口。 “虽然欧元汇率强势有可能推迟中国GDP总量赶超德国,但是德国从心理上可以和世界第三告别了。但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告别没有多少意义。”《世界报》评论说:“因为国民经济带来的福利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尽管中国经济一直在赶超,但就人均GDP来看,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国家,德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6倍。” 此外,德国还把中国GDP的超越看作一种机会,想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获益。《每日镜报》援引全德工业联邦联合会(BDI)执行主席克劳斯·布劳尼希的话说:“与中国相比,我们是个小国。如此之小,以至于德国连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在不久之后也将让给中国——专家预计最迟在2009年。世界冠军还是世界亚军,这并不起决定作用。” 布劳尼希认为,重要的是,德国同竞争对手们相比自己也要增长。德国出口今年将增长10%。德国迄今一直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德国媒体认为,作为不久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中国将要求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增大发言权。《世界报》认为,“欧洲、美国和日本私下讨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问题的时代将过去了。”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最长繁荣期](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92434424414.jpeg)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在接受采访时说,13亿中国人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充满活力,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毫无疑问,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近代以来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