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烈的遗憾是,30年了,中国一直没能够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奇迹”这个成功故事
作者:牛文文
在国际投资界,与中国有关的概念往往能获得较高的估值,当中有所谓的“中国溢价”。从市值看,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都一度是中国企业了。但是,就整个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目前却存在着极大的“形象低估”。 闹了半年多的“中国制造”质量风波,集中暴露了“形象低估”的严重程度。本期《中国企业家》调查文章“谁在威胁中国制造”,比较这几个月来全球质量风波中的两家中国制造企业的不同命运:含铅玩具风波的当事企业佛山利达的老板,已经绝望自杀;轮胎风波的当事企业杭州中策,却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同样是被不负责任的美国合作伙伴故意抛给疯狂的美国媒体,为什么两家企业的命运如此不同?读者会发现,利达这样的玩具加工企业,早就成了跨国玩具公司手中的木偶,被迫处在全球利益链的最低端,像“鸡肋”一样,利润空间被挤压到了亏损边缘,也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全球形象,一旦遇到来自海外的危机,根本无力应对;相反,中策前些年就不甘做美国合作伙伴“价廉物美”的供应商,自己做品牌建渠道,取得了一定的独立形象,虽然因此得罪了原先的美国合作伙伴招来了横祸,但最终还是靠自己摆脱了危机。 在9月份召开的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期间,与会的中国企业家们那几天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低估”问题。为什么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没能为中国赢得应有的国际尊重?为什么本来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全世界的人不去问责跨国公司,却一窝蜂指责“中国制造”?那天晚上,杨元庆向在座的20多位中国企业家吐露了他“洋插队”两年多的心路历程。他说,在美国这两年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如何给外国人当老板”,向他们证明,中国企业在中国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有用的。这个过程当然非常艰难,因为美国人从心底里不相信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成功,能够用来管理跨国公司。我忍不住问他: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收购欧美大企业,为什么印度的米塔尔收购了欧洲的大钢铁企业之后,无需证明自己做老板的资格呢?新老板米塔尔在收购一个月后就炒了法国CEO,自任CEO,好象也没有听到过什么对“印度制造”和印度老板的指责。实际上,单是2007年上半年,印度就进行了500多亿美元的国际并购,是全球第一大企业买家,远远排在中国前面。 一个强烈的遗憾是,30年了,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奇迹”这个成功故事。那些全球伟大品牌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能够诉诸人类共同情怀的美好故事。在“中国制造”这个品牌背后,同样需要一个全世界人民能够听懂、接受、欣赏的美好故事。杨元庆说,光靠中国的企业家还不够,什么时候中国有了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体育明星,“中国形象”才能树起来。 一起来为“中国制造”博取一个“形象溢价”吧!这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