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经济过热得改变汇率政策,并且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但这一切只可能在全面通胀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作者:徐斌
尽管大家对8月份CPI涨幅再创新高早有心理准备,但11日统计部门公布的6.5%涨幅仍让市场震撼,通胀呈加速之势已经日趋明显。 而在去年年底CPI指数刚抬头时候,没有谁认为今年通胀形势会如此严峻,回顾一下经济学者和官方此前在此问题上的判断,都看走了眼。即使通胀数据后来一直走高,大家还认为此为粮价高涨所致,等粮食丰收,到时自然天下太平。 通胀的危害路人皆知,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类信息显示,来自高层的看法一致认为,随着食品价格逐步得到控制,通胀的情况将有所好转。8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主流机构大多认为,目前还不是全面通胀,但要对此提高警惕。 笔者的看法恰恰相反,这是来自联系汇率下信用扩张的必然现象。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崩盘后,为防止金融系统崩溃,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多印刷的美元并没有让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胀现象,而是流到了包括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因为中国采取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政策,所以并无独立的货币政策。过多的美钞流到中国换成商品到美国,造成外贸顺差连年暴增,推动煤炭、电力等基础产品价格连年暴涨;或者留在中国购买地产、产业股权等等,推动从普洱茶到房地产等中国商品价格连年飙升,现在轮到*肉、粮食等大宗消费商品了。 通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都是过多的钞票追逐一定的商品和服务的结果。中国境内钞票过多的源头在联系汇率政策,只要这项政策不变,注水的美元就会不断地流入中国,换回商品带走,或者留下来购买地产或者企业股权,如此这般,循环不止。因此,即使央行加息一两次,国内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未来物价还将接着涨,对这一形势市场要保持想象力。 按着以上逻辑,8月份*肉同比涨85%,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观察哪些没涨,没涨的何时涨。8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1%;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9%,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0%。没涨的商品也就这些,另外8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6%,涨幅在连续三个月回落后重拾升势,但还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的地步。这些没涨的和涨幅不大的物价显示一个迹象:自2001年以来的此轮中国经济繁荣周期还未见顶。自2001年开始至今的中国经济繁荣由三个因素引发: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全球融为一体以及相伴随的国际产业大转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率大幅提高;美联储2000年开始的信用扩张政策。前两个因素将助推中国经济长期走好,后一个因素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暂的高潮,然后是剧烈的调整。 在联系汇率政策下,美国信用扩张最终引发中国出现猛烈通胀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但要取得暂时性成效不一定非要改变汇率政策不可。2004年就出现物价全面上涨,同时经济全面过热情况,当时政府一方面采取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手段压投资,强行压下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发央票回收流通领域中的基础货币来缩小供给。 强有力行政干预是有效的,但也是暂时的。因为央票对冲基础货币,无论是力度还是作用都是有限的。在西方金融体系中,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供给变少,利率就得上升,而中国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被管制在低位,企业并不认为资金会短缺,投资需求依然旺盛。最后,银行系统股份制后,其行政色彩渐渐褪去,而逐利本性越来越浓,央行“窗口指导”等行政措施未必能让银行乖乖地信用收缩。所以我们看到,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大会小会开个不停,指标下了一个又一个,宏观调控手段层出不穷,但经济形势还是不买决策层的账。如今通胀形势再次抬头,经济增速依然火爆,如果不对汇率政策下重手,那么按照上述逻辑,一股惯性在未来必然会推着中国经济从偏热到过热,物价全面上涨和经济增速达到高潮的情况将同时出现。那时与之相比,人们也许觉得2004年经济过热现象不过是发了一次低烧而已。 现在各方面对飙升的通胀指数,纷纷要求央行加息,但在联系汇率政策下,央行能有多少货币政策空间?央行对冲市场基础货币的手段是央票,目前一年期央票利率在3.22%左右,维持这个代价的是外汇储备收益,据已有信息判断,外储大部分以美国国债投资为主,年收益率也就5%左右。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或者美联储降息一个基点,央行市场对冲手段就无法延续,其亏损只有通过发钞票来弥补。本来央行市场对冲手段的目的是为了缓解通胀,但这时反而是加剧通胀,变得毫无疑义了。所以不奇怪央行要将外储部分交由财政部打点,希望提高外储收益率,免得最后种瓜得豆。但财政部运营这部分资产,能否达到预期收益率,从而维持目前的对冲手段达到紧缩市场流动性目的,各方人人士都持悲观态度。笔者认为,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为热钱流入中国本身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迅速,资本收益率最高。这时你反而拿钱往外投,指望其中高收益再去弥补央行对紧缩流动性的亏损,这是不可能的。 决策层最终发现,控制经济过热还得靠加息这样的强有力信用紧缩措施,而加息必须改变联系汇率政策,然后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一切必须在全面通胀达成共识,经济过热现象无可争议,同时此前一切宏观调控手段统统宣告失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预测经济繁荣到顶的具体时间是艺术,或者说也是巫术,笔者难以精确判断,也无法精确判断各方对汇率政策达成共识的具体时间。精确的时间固然无法预测,但标志性迹象还是可以观察到的:首先物价全面上涨,通胀让决策层坐立不安,为抑制通胀,各种手段不断出台最终宣告无效,事态的发展使得各方对汇率政策达成共识,人民币最终不得不大幅升值,因此,中国开始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空间,再接着一路猛加息到中性水平。至此,本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