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早就认识到,高利差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重大障碍之一
作者:张巍柏
今年上半年,中国所有上市银行的业绩全部“大丰收”,50%的业绩增长算低的,100%的利润增长一点也不稀奇。根据1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07年中报,12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达65%,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48.63%。12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深发展、招行、兴业、中信、工行、中行、浦发、民生)净利润增速超过50%;3家(深发展、招行、兴业)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的银行,则代表着投资者对于中国这些上市银行业绩的热情,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不过小心对银行业绩增长的过度崇拜。 仔细分析这些银行的业绩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达到20%以上的比重。换言之,所有银行80%以上的收入都是靠传统的利差收入来获取的。事实上,这些上市银行的业绩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几乎都很难总结为管理效率的改善,更多是来自于货币政策调整后造成的利差扩大所致。2007年上半年相比于2006年,工行的净利差扩大了22个基点,中行的净利差扩大了24个基点,招行、中信银行净利差扩大了33个基点,深发展净利差更是扩大了46个基点。 几乎所有银行的利差扩大,都可以归结于去年央行的几次加息行动。2006年4月28日的那次加息,央行没有上调存款利率,仅上调了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现在看来,这项政策,很像是为因应2006年下半年国内银行密集的上市需求而根据宏观经济变化“定制”的。2006年8月19日的那次加息行动,虽然一年期存贷利率同时上调了27个基点,不过这次加息行动却让三至五年期的贷款利率上调了36个基点,5年期以上的贷款更是上调了45个基点。虽然央行同时也对同期限的存款利率上调了几乎同样的幅度,不过考虑到国内银行业极为普遍的“短借长投”,这次长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还是让国内银行的利差再次得以扩大。国家的这些“政策苦心”总算没有白费,全球市值第一大的银行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而原本擅长中间业务的外资银行,似乎也非常乐于在中国这一特殊的高利差环境环境下,享受这难得的福荫。2007年上半年,外资法人银行利差收入占比升至85.6%,外资银行分行的利差收入占比则为87.1%。来自澳洲联邦银行的一零售银行总部负责人坦言:“处在中国市场的环境中,做大存贷利差远比做大中间业务来得简单,这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不过,上述银行业的好日子正在一点点流逝。央行早就认识到,高利差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重大障碍之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不断缩小利差,让它回归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所以从2007年6月5日的那次加息行动开始,收窄利差的行动就已经上演。这次加息行动,一年期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少加了9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更是仅加了9个基点,比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少加了45个基点。2007年7月21日的加息行动,虽然一年期以上的各项存贷利率都同时上调了27个基点,但惟独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除外,仅上调了18个基点。2007年8月22日的那次加息行动,各项贷款利率都比存款利率少加了9个基点。找这样的趋势下去,如果9月份央行继续加息的话,那么让贷款利率仍比存款利率少加9个基点,很可能成为央行的政策选择。这样的话,经历4次收窄利差的行动,可以让银行的利差水平,基本回归到2006年4月加息行动之前的状况。 事实上,国内银行业的人士似乎也认识到了,向2006年4月以来的这种高利差日子,并不多了。早前建行就有人士在官方《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预期净利差,将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点,随后逐步回落。该文还认为,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整个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将逐步下降,并将与周边市场约2%的利差水平逐步接轨。 难怪到今年7月份,国内的银行业就已经用完接近90%的全年贷款指标,那是因为它们都希望赶在央行收窄利差之前,就把贷款指标全部使用完毕,这样可以获取更高一些的利息收入。高利差环境,已经在某种程度成为了激励银行扩大贷款规模的最大动力。 笔者认为,央行的一系列加息行动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像2006年下半年以来这样的高利差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到明年上半年,央行收窄利差的行动持续下去,那么中国的这些上市银行,就很可能在那时打破业绩增长“神话”,并回归2006年4月之前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