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产业集群转型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文/万永彬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集群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遭遇的尴尬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逐步增大,如何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实现产业集群的“真正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理论回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转型 我国传统的产业集群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杭和广州珠江等地。当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模式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随后,这种产业理念向两湖、东北甚至陕西转移。随着外资、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区域工业园区开发等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臻完备,容纳就业的比例日益提高,产业增加值稳步递增。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也随之逐年扩大,外汇储备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已超过1.3万亿美元。 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逐渐增强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出现,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包括:集群内各企业资源互补性不强、不同经济成分协调不够、政府管理职能有待转变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产业集群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 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开始呼吁产业集群的“转型”或者“升级”。代表性的进行产业集群转型研究的有任家华、谭炳才、郑海涛、王国平等。而广州市政府则较早地进行了产业集群转型的管理实践,针对我国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较差、知名品牌少、产业“根植性”不强等进行整顿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和“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遭受的一些不公正待遇来看,我国产业集群的转型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产业集群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积极寻找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产业集群转型中存在的误区 (一)注重生产环节内部的换代升级,忽视产业链条环节之间的跨越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就是生产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这种落后的理念导致我国产业集群的转型被“锁定”在生产加工领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全球价值链的基本了解。 笔者认为,全球价值链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技术研发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生产性服务环节和品牌运作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营销环节次之,生产性服务环节再次之,而技术环节和品牌运作环节位于价值链的最高端。可见,将产业集群的“转型”单纯理解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仍然没有跳出传统产业集群低层次发展的格局。 以长三角为例,虽然该地区的产业集群近年的增长速度令人称赞,但其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这个数据意味着,长三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目前,长三角各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升级着力点仍停留在第二产业的内部。可以说,如果产业集群不能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跳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转型”。 (二)地方色彩浓厚,缺乏全局战略意识 由于产业集群的创建是一个新事物,加之受传统“政绩”观的约束,地方政府往往急于求成,热衷于对沿海现有产业集群进行模仿,甚至出现盲目扩张、低效率发展等等短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各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互补性不强,而且各城市、各省的产业集群之间也存在资源互补性不强等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某项产业要想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抢占一席之地,仅靠地方政府的孤立奋战是不行的。如韩国的电子产业、印度的IT产业能够突破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原创能力和全球性知名品牌,这与两国政府长期实施的科技教育立国和全球竞争战略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印度联邦政府的长期战略支持,仅靠卡纳塔卡邦政府或者其首府班加罗尔市政府的地方政策,如何能够集聚全国优秀资源、缔造出“印度硅谷”的神话? (三)重视硬件治理,忽视现代产业文化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若干年的积累,我国产业集群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都得到了大量的持续投入,并且已经日臻完善。但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现代产业文化建设却明显不足。其突出表现是价值观念的落后。 首先,企业的发展以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此而无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甚至不惜仿冒、盗版,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质疑。 其次,错误理解“竞争”,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企业间缺乏信誉、款项“拖欠”现象严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了争取订单而不惜相互拆台、进行低价竞争等等。2005年,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因仿冒严重而遭遇的“沃尔玛事件”,充分说明我国产业集群仍存在落后的价值观念。 其三,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和生态,产业聚集演变为“污染集聚”。2007年夏季,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污染事件,《人民日报》对此事提出了4个质问。由于缺乏“双赢”理念,各个企业单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整个产业集群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在竞争战略中陷入“囚徒的困境”之中。 (四)重视物质资本的培育,人力资本培育不足 人力资本的培育不仅包括一般的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还包括职工就业后的终身教育,如在职技术培训、进修、交流等。此外,健康保障也属于人力资本生产的内容。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内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透支员工的人力资本,严重者甚至“摧残性使用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本贬值,甚至出现优秀人才外流的危机。 (五)政府负担太重,忽视行业协会的作用 随着集群的成长和外部竞争的日趋激烈,政府组织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角色定位。2006年,中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下降,仅居第54位,世界经济论坛就对中国提出了降低政府负担的建议。相比之下,诸如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由利益攸关的企业自发组成,他们对自身利益、集群发展、行业法规更为关切,所掌握的信息更多。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治理来看,行业协会在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行业自律、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措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产业集群转型的战略对策 (一)中央政府加强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制定产业集群转型的“突围战略” 首先,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为背景,以全球技术发展潮流和人类未来需求的变化为契机,寻找我国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的突破口。其次,将全国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整合优秀资源,制定统一的转型战略,为部分产业集群从低端向高端的战略突围提供支持、服务和保障,包括加强产业集群的相关法制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扶持等。 (二)加强产业文化建设,树立现代“义利”观 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立法的方式,遏制产业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短期行为。同时,引导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以“互利互惠”、“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文化;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树立“诚信”观念;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的思维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三)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现代人才观念的基础是以人为本。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能够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摒弃“官本位”的思想,避免技术性和科研型人才纷纷登上仕途的现象,使人才在获得丰厚待遇的同时能够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能够长期留住人才。 (四)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期的时候,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等自治机构在集群管理中的作用,使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预测、宏观管理和监督。
更多阅读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产业结构
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出现集群经济形式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也形成了规模大、层次高、能力强、数量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产业集群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范围,迅速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带状产业集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笔者按:最近我的电脑出了问题,储存资料的磁盘完全无法打开,想想多年形成的资料可能就此消失,许多东西不可弥补,我一直以来最信任的电脑和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心中的那份郁闷真的无法言
企业招聘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对策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会,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国际环境下不断被提升,不断进行交流。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就必须
张晓波:产业集群要变危为机
在工业化发展早期,产业集群孕育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它具有的社会功能具备抵御商业天敌的勇气,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见证了产业群体顽强的生命力。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集群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市场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