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经济 透视奥运经济



    文/李波

  参与施工北京“鸟巢”的建筑工人很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最受关注的一群劳动者,特别是在今年的劳动节期间。他们是今年这一节日的绝对主角,几乎各地方电视台都给予了报道。而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大型节目里,对他们的展示甚至深入到了业余生活的细节。他们中的一部分也被邀请到节目的现场,既与知名歌星们一起唱歌,也通过电视屏幕向家里人表达思念。而作为节目的一部分,其中的一名工人也收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不辞万里从他所在家乡带过来的野菜。

  不过与其说这是劳动节的报道策划,不如说是一场有关北京奥运的报道更为贴切。北京奥运近在眼前,而“鸟巢”正是这一盛事的主场馆。1.5万人次的施工会战也是中国力图改变的最直接心力体现。

  我们也通过图片的形式对此给予了直观体现。这既包括了物理建筑的变化,也包括了民众的新心理。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则是一个城市的重新定位——来得最直接的,当然就是本次奥运的心脏北京城。这座拥有中国历史深厚积淀的首都正在突破种种难题,来准备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形象的真正表率身份。

  《奥运推进北京后工业化》描述的正是这个故事。无论城市功能,行业结构还是文化发展,北京都已经开进一个全新时代。你显然有必要了解这个全新时代的轮廓,细心的读者甚至也可以从中看到环渤海经济圈的模样。

  当然,这一变化显然不会仅拘于城市以及由此而大化的区域经济层面。事实上,在后面的几个子专题——“全球专案”,“信息奥运”以及“奥运营销”里,我们采用了宏观和微观并行的评述手法,以便读者能够轻松获得一个既全面且直观的感触。就宏观的举例来说,我们既预见了人们的生活变化,也呈现了中国在数字领域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变革。

  渴望见到“奥运经济”新鲜而深刻解读的人们,则无疑会感到大有收获。“全球专案”分解奥运会的关键流程,向大家呈现了一项比之任何一家财富500强公司都要复杂几十甚至上百倍的项目管理是如何被成功组织的。这既涉及到200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士如何能一起有效工作,短期而又异常繁重的物流系统如何组织,也提出了“聚众效作”这一颇让人眼馋的理念——如何让10万人众免费且积极有效地为你工作?

  我们相信这些都是中国公司们希望且乐意见到的内容,这符合他们的现在。而迫在眉睫的问题则是奥运营销。本就难擅此道的中国公司更是第一次面对这一议题。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容来回答如何利用奥运会将区域性品牌带入世界,以及一些另类而绝妙的做法。不过为了避免赘述,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可参读《顶级秀》一文。那里是本期封面内容的另一个骄傲。

  在“鸟巢”工地响起的轰鸣声也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响起。这里的人们在客观的基础上,正在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改变和完善。这种改变无疑将非常深刻和意义长远,也正因为此,大家开始了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新代表的寄托。但重回客观,这并非一次盛事所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借用这一机会,我们也对中国和日本给予了对比式解读。《北京挑战东京》一文承担着这一任务。将奥运会视为“国家级的现代化运动”到目前来看两国间没有区别、但中国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旺盛的企业家精神方面需要努力,是该文的结论。

  奥运推进北京后工业化

  从历史名城到工业老城,奥运会后的北京,将完成重新定位,在城市规划、行业结构和文化发展上,进入全新时代8943;8943;

  建国以来,北京城有过三次总体城市规划。每一次都是伤筋动骨地完成城市蜕变。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基于1993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又一次做了新修改,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动作”最大的一次规划修编。穿插在这一规划内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了人们对北京变身乐观的理由,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从中轴线到双轴线

  新规划主要是对周边区域的规划,把“单中心”的城市建设成“多中心”的城市,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

  北京是典型的单中心城市,中心城内8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5%,而据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竟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2,210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庞大,集中了生活交通等配套服务。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就需要拆解城市职能,变成以片区或新城为单元的“多核”城市格局。

  在空间发展战略上,北京将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见图)。两轴就是以长安街为东西贯通的轴,以及南北贯通的传统中轴线,两轴交汇处是故宫。两带是东侧的经济发展带,以及西部的生态发展带。此外,还将形成多个城市职能中心,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等中心。

  围绕“两轴两带多中心”,有四个方面的规划:新城规划、基础建设规划、生态文化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前两个规划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缓解城市功能压力,后两个规划则是未来讨论的重要议题,还需不断完善。

  转移中心城区的压力,释放到外围城镇,在东西“两带”上将形成11个新城: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未来可容纳总人口579万。其中,顺义、通州、亦庄是三座重点发展的新城。这些都在建设当中,今年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新城就是在原来外围行政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用地非常集中的区域作为每一个区域的新城。因为北京郊区地域不像北京中心城区是一张“大饼”,而是地貌丰富,在平原外,还有山地河流。新城规划强调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一部分区域的利用率。这一区域就是新城,它承担着大行政区的生活服务文教医疗基础设施行政的职能。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中心城人口控制在850万人,新城人口约为570万人,小城镇组团约为180万人。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中心城区的密度越高,生活品质越差。适当人口密度才能保证较好的生活品质。人口压力抒解后,配套的文教医疗设施、商业、就业相应向新城疏解,这样也能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地域的发展,推进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活。

  奥运加速变革脚步

  2008年的奥运会对北京城市规划而言,是一枚及时的催化剂。通过奥运平台,北京接轨世界标准,才能更快实现国际化城市的企盼。

  在城市基础设施、体育场馆、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北京以国际一线城市的标准来要求。比如会展中心、机场等城市必备的基础设施都将有迎来全面改造,高档酒店业必将高速发展。举办顶级规模的世界性活动,一系列的硬件设施都会提升,随之带来的海量建设工程,不言而喻。

  最令人头疼的交通问题,也有望在今后几年内缓解。北京的轨道交通(地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5条到20条,目前北京有3条地铁线,2008年将增加到5到10条。轻轨的条线也将增加。北京目前是中国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城市,部分来自私家车,还有很大比重是来自政府部门用车。私家车数量远大于其它城市。而且北京不像上海,上海很多道路采取了单行道,北京基本上所有道路都是双向行驶。交通压力对北京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北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设,解决交通问题。

  没有奥运会,这些改变可能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果断,这么大规模。

  百年首钢撤离北京

  在“绿色奥运”的承诺下,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正搬离北京。首钢的搬迁,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焦点迅速从“搬不搬”快进到“怎么搬”。作为国内举足轻重的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对中国其它城市而言,是重工业从大城市搬迁的一个启动点。同时也反映出,北京对城市产业升级的设计——从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从城市发展史来看,北京是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工业一直很强,工业的经济地位非常高,但是现在随着城市职能的转变,工业必须要转型。工业逐渐退出大城市的视线,是不可扭转的城市发展规律。

  搬离之后,该怎样利用旧厂址,现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筹划之事。我们也在研究“城市工业地带的复兴与更新”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工业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物,是城市当代发展史的缩影,所以应该保留一些工业遗产。

  我们在给建构筑物做评价时,依循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工业资源、历史价值等方面作综合评价。主要从5个方面来衡量:历史因素、技术因素(当时建造厂房时使用的建筑技术是否有代表性,比如说采取了预制的混凝土结构,还是采取了钢结构。还有年段上的评价)、艺术角度、再利用角度(是否更有利于改造成民用建筑),以及经济角度(工厂里有些技术或设备可能在北京没办法使用,但在其它二线城市,通过国有资产的转移,还有可能发挥余热。)每个部分都占一定的分值,五个因素综合考虑。

  如果从经济角度看,工厂的技术、设备可以转给二线城市使用,但从历史角度,对北京非常有意义,我们认为还是应该留下。这五方面会相互制约,权衡后再来决定搬迁还是保留。不是所有的工厂都只有一种结局。

  北京焦化厂被幸运地保留下来。之前因为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政府对这家老厂的规划是,拆掉整个工厂,土地都已出让给国土局了,连地上物都要铲平。

  去年12月份,我们对它进行工业遗产的评价,到现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都已经认定焦化厂是北京的工业遗产。

  我们所做的工业遗产研究,把焦化厂的地上物、构筑物都保留下来了,社会反响较大,很多国外媒体如路透社等都给予了关注。政府也做了很大力度的促进。该厂中化工精加工的厂区部分靠近五环路的立交桥,为了保留工业遗产,政府将立交桥重新改线设计,在市政建设、交通上都开了绿灯。

  这座工厂对于北京的城市记忆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历史来看,北京焦化厂为大会堂、大饭店、大使馆、中南海供气,是“一五”期间北京十大建筑的配套工程。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品胶的生产基地。从产量上来说,它曾是中国产量第一的焦化厂。从技术上来说,它有自主研制的焦炉,是当时的第一,包含了很多技术先进性。历届领导人都到过这个厂,对他们有高度评价。北京焦化厂于2006年7月16日停产,最后一炉焦的焦炭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工业人的再就业

  “城市工业地带的复兴与更新”还面临着一个难题——职工的安置、再就业问题。北京政府意用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工业厂房的重建,我们也在促成北京焦化厂的产业转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北京焦化厂的员工隶属于燃气集团,燃气集团会解决一部分员工的就业。工厂搬到河北,需要一部分人力,但因为技术更先进了,需要的人手相对较少。对留下来的员工,改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问题。

  我们给焦化厂遗址做了两个规划,提供给政府备案。第一个方案是把焦化厂打造成工业遗产公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安排部分员工做保安、维护、讲解员。

  另一方案就是保留核心的厂房地区,把周边用来做商业开发、住宅开发。因为北京焦化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北京的东南五环内,同时在京津唐第二条高速公路和京沈高速公路之间,是北京的东南门户,商业前景很好。我们想通过商业收入来平衡拆迁成本,毕竟政府斥巨资,拆迁成本达到19.5亿。

  不过,以我对政府意图的理解,我认为政府更倾向于把焦化厂作为一个遗址公园来重建,而不是商业开发。因为前者对今后的北京更有意义。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吻合,北京从不乏文化资源,问题只是如何将它保护、发扬得更好。北京政府在中心城区划了25个片,重点保留传统风貌,比如像后海。

  保留文化老建筑

  我们参与了什刹海的保护规划研究。通过细致的测绘工作,摸清楚每一座房子的现状,统计区片内部的居民数量,区分违规搭建的建筑和原有的老建筑,形成对整个片区的建筑评价。

  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老建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平衡原住民的生活和高额的修缮费。因为原住民一般无力承担修葺费用,但如果全由政府承担,修缮完工后,房价攀升,原住民在地产商的金钱利诱下,有可能转卖房子。在利益驱动下,很多时候民居保护最后嬗变为纯粹的商业开发。

  但当原住民离开了老建筑,消费商业形式移居于此,与老建筑休戚相关的生活方式消失了,建筑的意义也随之失去了。

  从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商业的滥觞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现实,政府对此也无奈。中国政府希望由他出政策引导,但借助社会力量推动老建筑的保护,而非事事亲力亲为。但往往交给市场之后,就自然而然向利益妥协,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而丢失。

  在老建筑保护意识较高的国家里,政府扮演着更有分量的角色。我去过西班牙,参观过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公寓高额的修缮费都由政府承担,政府鼓励原住民住在公寓里,他们不需要出一分钱,政府还会拨一些补贴。政府对原住民唯一的要求是,家门永远对公众敞开,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可以被公众观看。

  国内对老建筑价值的关注还没有到这样的高度,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在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旧建筑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模式。

  希望随着社会不断升级,中国政府和民众有一天能达到那样的认识高度,亦有不少建筑留存下来,待人们悉心照顾。

  创意产业碰撞上海

  工厂遗址的重建让北京找到了一条与上海相仿的发展道路——创意产业。虽说北京的798最先建立,但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上海的脚步更快,在2004、2005年间,上海政府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化创意产业加以引导。

  北京的创意产业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工业设计。亦庄现在是北京仅次于中关村的科技园区。文化产业主要是坐落东城的表演机构。例如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是中影集团的数字电影的制作基地,主要做电影的数字化和数字加工。

  北京现在想打造一个中国数字电视基地,这又与上海不谋而合。数字电视产业园主要是颁布数字电视的标准和检测,做自主的知识产权,不是欧制、美制数字电视标准。北京和上海在争中国数字电视基地。因为如果数字电视基地落户在某一个城市,那么整个产业链就将倾向于落户该城市:从地面发射、到卫星转播到信号接收,到节目内容的制作,到每一户的终端机顶盒,牵动的是一个产业链。

  在数字高端领域,谁拿到龙头,就等于控制了一条产业链。北京的优势在于它的研发能力,以中科院、诸多高校为智囊团,以及与媒体机构的对接。上海提供的是一个更开放的社会氛围。围绕着数字电视的独家话语权,又将是两个城市间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让渡经济中心

  从大的趋势来说,天津将成为环渤海的经济中心。北京让渡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只保留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当然在短期内,天津不可能超过北京,毕竟北京是大型企业总部、各国使馆聚集地,它的经济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削弱。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北京的目标盯在现代服务业、高端的金融服务,无实物的贸易往来上。

  工业不再是北京的发展重心,而周边地区则在工业上相对落后。双方形成互补格局。北京的很多老工业搬到河北,比如很多老厂已搬迁到唐山。

  工业的转移对北京周边的城市将起到经济上的拉动作用,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是一个发展契机。但转移到二线城市,并不意味着就不顾污染问题。相反,由于起用新设备,污染排放的标准比以前高很多,因此对工业的要求就更严格。这也是对二线城市的发展负责。

  北京转型遭遇了强劲的竞争对手。深圳、上海、北京三地都在争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北京有政策优势,上海在国际认可度上更高,深圳在政策执行力上更快,三地各有优势。所以在这一级别的城市竞争将更残酷,因为城市不能往下发展,只能往高端发展。

  相对而言,我认为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环境更好些。北京每出台一个政策,或颁布新的管理模式,都是很慎重的,所以在效率上输给了上海、深圳。

  2008年奥运会,给了北京在这场残酷的城市赛跑中胜出的好机会。能否抓住机遇,就看北京的表现了。

  [口述/清华大学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城市设计所所长林宵整理/周红]

  新北京,新奥运

  在白银做硬通货的漫长时代,北京是世界的中心,另一种述事体系的主导者,四百年过去,北京要在2008年找寻昔日的荣光,在新的述事体系中确立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奥运就是找寻、确立的钥匙。在大历史的视野里,北京2008年奥运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三峡的出口,此前险滩暗礁,此后大国定鼎。抚今追昔,东望邻邦,北京奥运,不只是商机,不只是盛世,更是一个民族的诉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6923.html

更多阅读

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 奥运从来不经济

     我们被灌输着一个无处不在的概念,名曰“奥运经济”。仿佛奥运号角一响,黄金滚滚万两。看上去确实很美,至少世界各国一直以来都为一个奥运会的主办权而争得头破血流,赢家欢呼雀跃如中头奖,败者失望至极却强打精神声称下次再战。

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 本来的奥运,本来的“奥运经济”

     2008年,奥运会来到北京时,很多媒体都给出过这样的预测:“奥运将助推中国经济”。无数人深信不疑,并为之振奋。  然而,中国体育产业、奥运产业之父魏纪中先生对此却并不认同。我记得在当时的一次对话中,魏先生指出:中国经济的体

2012伦敦五环下的狂欢:奥运经济面面观

 每逢奥运多新闻,金牌明星排行榜知多少。待到今日事,问今伦敦奥运热度几许,人道是,奥运风光无限好。试问奥运经济指数安在?举目繁华,焉知内部乾坤。从专家学者“奥运预测”看“奥运经济”2012年的伦敦奥运已全面展开,但举办国的英国

什么支撑高房价 刘田: 后奥运经济是房价有力支撑

系列专题:后奥运时代最近,总是有些朋友、记者在问我,奥运会结束后房价会有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对购房人谈总体房价已经无意义,后奥运经济是房价的有力支撑。 一、对购房人谈总体房价无意义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购房人群

声明:《奥运经济 透视奥运经济》为网友转角预定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