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三井帝国在行动》
第三章 种下一棵"摇钱树" 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曾对媒体表示:"三井物产已与上海广电集团(简称:上广电)签订战略协议,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中国的索尼。"上世纪60年代,索尼公司正是依靠三井财团的支持,借助欧美市场发展壮大的一家日本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企业。 1978年,上广电从日立公司引进彩电生产线。随后,上广电一直重复着"合资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在此过程中,以三井为首的日本财团借助上广电这棵"摇钱树",将大量的成员企业引入中国,并分散在上广电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与此相伴的是,日本财团对中国彩电行业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渗透,一方面提供生产线和零部件,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促使中国彩电业按照日方既定的方向发展。由此,上广电踏上了被动升级的高速路,不得不大把地烧钱,以维持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按照上广电模式,三井财团培养的"树苗"还有很多,夭折的吉林彩晶、发达的台湾奇美也在其中。当代彩电工业的基础材料是液晶面板,中国本土的三家液晶面板供应商--上广电、京东方和龙腾光电,无不与三井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东芝、索尼,住友财团的NEC、松下,富士财团的丸红、日立,三菱财团的三菱电机、旭硝子,第一劝银财团的富士通……,都参与到了对中国彩电行业的战略统合之中。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曾经种下的摇钱树开始哗哗作响了。
![摇钱树下载 第32节:第三章 种下一棵‘摇钱树‘(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8279848284.jpeg)
作 者 题 注 导 言 三井财团从事国际化投资与经营的"商人道"集中体现在三井物产一贯采用的"商业反控产业"手段。三井物产这家综合商社确立的是一种紧密结合、柔性控制的纵向调控模式。从三井物产将上广电打造成"中国的索尼"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它的主要功能和手段。在广泛存在以相互持股关系结成产销相对一体化企业集团的日本,三井物产这种模式具有完全的日本特色。 第一节 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 谁在打造"中国的索尼"? 2006年5月30日,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三井物产是一家贸易类公司,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多为负责‘推销‘。三井物产在全球贸易上的优势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三井物产已与上海广电集团(简称:上广电)签订战略协议,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中国的索尼。"上世纪60年代,索尼公司正是依靠包括东芝在内的三井财团企业群的支持,借助欧美市场发展壮大的一家日本消费电子类制造企业。 三井物产通过发达的商业网络时刻关注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变化,为日本财团企业的扩张提供坚实的基础。仔细查看三井物产旗下的"三井信息电子公司"(原MBK Microtek公司)的80多位交易客户,就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名字,其中包括:东芝、索尼、NEC、富士通、松下、三菱电机、佳能、三洋电机、夏普、日本IBM、富士胶片、中华映管 (台)、三星(韩)、LG(韩)、上广电NEC(中)、京东方(中)、联想(中)、龙腾光电 (中)、英特尔(美)、苹果(美)、德州仪器(美)、西门子。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上广电和日本财团的合作都仅限于生产设备的引进。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上广电的前身)从日本富士财团的日立公司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生产出第一台"金星牌"彩电。1987年,三井物产携手其财团旗下的东芝公司,帮助上广电成立了投资额达27亿元的"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公司",其设备全部从东芝公司引进,项目完成后成为1992年的上海市1号工程。 在当时,27亿元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三井财团没有参与投资,三井物产只是将东芝的设备卖给了中方。此后,"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公司"由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永新彩管(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但是,围绕"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公司"这个钱箱,许许多多的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相继发展起来,其中最典型的是中日合资的"上海新芝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