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三井帝国在行动》
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是三井物产、三井银行和三井不动产。到1978年时,三井的"月曜会"和"二木会"这两个组织所属的企业已达52家,其中二木会(经理会)的主要企业除上述的3家核心企业外,还有:三井信托银行、三井生命保险、三井海上火灾保险、三井建设、大阪商船、三井船舶、三井化学、三井金属、三井矿山、丰田汽车、东芝、王子制纸、东丽(Toray)、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小野田水泥、三机工业电气、日本制钢所、北海道炭矿汽船、三井石油化学工业、三井仓库、三井造船、三井东压化学、日本制粉、三越百货。 日本经济实力最咄咄逼人的二十世纪80年代初,日本六大财团总资产的合计额,相当于日本所有企业总资产合计额的四分之一。因此六大财团的经理会,其意义变得更加重大。每个财团的经理会一般在固定时间举行全体性集会,有的经理会一周举行一次,有的两周举行一次,有的一个月举行一次。经理会的存在,使财团的内部保持了协调与团结,同时使财团对外关系上,能采取合乎整体利益的一致步调。 财团 三井 三菱 住友 富士 三和 第一劝银 经理会 二木会 金曜会 白水会 芙蓉会 三水会 三金会 成立时间 1961年 1954年 1951年 1966年 1967年 1978年 企业数量 26 29 20 29 44 48

注:随着企业合并重组或新加入,数量有变化 经理会(总经理会议)有三项重要意义: 1、对财团内的企业作适当的调整。一个财团内的成员企业,经常有合并、改组、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每一次重要问题的发生,都牵扯到许多家企业。如果处理不当,除了会对当时企业造成伤害外,对其他的成员企业,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财团内的成员企业所共同投资的事业,多半是在经理会中达成协议的。 2、由经理会出面对外进行国际性交涉。日本的贸易规模非常庞大,有许多资源的取得以及商品的输出,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一种政治问题,这种趋势尤以在1990年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最为重要。因此,遇到与政治相关的贸易问题,都是由经理会甚至是经团联出面,派遣使节团前往交涉。 3、由财团决定首脑人事调动。由于财团企业之间互相持股,因此,各成员企业的首脑人事,在派任或指定上,必须透过经理会来做适当的协调。首脑人事的任派和指定,除了考虑各企业所拥有的股份比例外,最重要的是考虑被派任者的资历与能力。 以"经理会"为纽带的战后日本财团,表面看起来松散,而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在最高领导人的任用上就可见一斑,被称为东芝"重建之王"的前任社长土光敏夫曾经是三井财团另一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的社长。在东芝经营出现极大问题的时候,时任东芝董事长石板泰三(后出任日本经团联主席)直接任命土光敏夫为东芝社长(总经理)。这种高级经理人在财团内部流动,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十分普遍的。 纵横交错的关系企业网 区别于财团的横向组织结构,"纵向集团企业"也是日本大型企业所必备的一个特征,这类集团企业是一个在母公司一元化、垂直领导下活动的有机的事业集合体,这些公司主要就是财团中的成员企业。应该强调的是,"横向"与"纵向"这两种集团模式并非各自完全不相容的两种形式。例如,三井物产是三井财团(二木会)这个"横向集团企业群"的重要成员企业,但同时又形成在其系统中的三井物产集团。事实上,日本企业的集团是由这两个层次的重叠构成的。 作为三井财团内部的纵向组织,三井物产集团拥有上千家关联公司,年销营业额超过3000亿美元,而丰田汽车集团拥有175个初级供应厂商和4000多个二级供应厂商。同时,日本集团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并不仅限于集团内部,许多大型企业将集团外部的中小企业群作为长期、经常性交易的对象,即"外包公司",从而将它们纳入自己业务经营的内部范围。"外包公司"有的朝着水平方向延伸,又形成了横向联系。 日本的几乎所有大型企业作为母公司在其系统中拥有大量的关系公司。关系公司的数量按集团不同有所区别,通常在100-200家左右,当然也存在像东芝、丰田等那样拥有1000家以上关系公司的集团企业。所谓关系公司是指包括母公司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和持股超过20%以上的相关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就有大量这种日本企业的关系公司。母公司不仅对关系公司投资,而且还向其派遣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经营。 这些关系公司在母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和垂直性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有通过资本参与,将现存的交易对象作为关系公司纳入集团旗下的,也有将母公司内部组织(部门)作为独立公司分离出去的情况。与此同时,日本的集团企业,通过母公司持股、派遣高层管理干部等手段开展经营活动。另外,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而出现大量海外子公司,已经占据了关系公司的相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