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三井帝国在行动》
日本综合商社,有着"第二银行"、"影子银行"的称号,在日本的金融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商社以这种商社金融为契机,参与采购原材料﹑生产 ﹑销售﹑贸易等相关企业的诸多经营层面。并且,综合商社从战略角度考虑促进系列化(指加入其相关企业集团)从而确保商权,使因苦于资金周转而陷入绝境的企业获得重生的同时,综合商社也由此稳定地确保了商权。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商业金融是日本式的风险投资企业成长的先驱。 日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综合商社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了巨大合力。仅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层结构的美国,与拥有商业、金融和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的日本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引路人和产业的组织者,综合商社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会做。"商权"一旦被掌握,财团的相关制造业企业就蜂拥而入,占领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器、电气、半导体等产品能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1980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占当年美国汽车上市的量的21%,到1985年,日本的汽车产量已经高达1227万辆,超过美国的产量,出口达673万辆。从1979年以来,美国三大汽车巨头耗资了近100亿美元巨额设备投资,在高关税的保护和其他限制下,仍未阻止日本汽车对美国市场的大举入侵。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并以老师姿态自居的美国汽车业,在日本的进逼下,节节败退,以至于不得不动用反倾销法案等其他手段来进行干预。 作为高技术产业"粮食"的半导体,日本制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到1985年已经达14%,而一般认为,贸易摩擦发生的危机线是10%。日本甚至达到了美国制造的导弹必须使用日本芯片的程度。此外,如计算机、通信机器、民用电子机器等,在美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也都超过危机线,并且增长迅速。作为工业基础的钢铁行业,日本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早在1977年就达到20%,某些特种钢几乎垄断了供应。 在商权的争夺上,美国企业似乎很难与日本和韩国企业竞争,韩国学习日本模式也建立了诸如三星、现代等5大财团。在日本企业迅速扩展的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咄咄逼人引发了西方社会的阵阵恐惧,随着日本对全球商权的掌控,美国一度将日本看成是苏联之后的最大的威胁和敌人。甚至美国相信,东芝、日立收购美国的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则担心日本的机器人会最终抢走自己的饭碗。 第五节 金融战败的教训 (略) 日本陷入美国的金融陷阱;冒着枪林弹雨挺进东南亚;遭到美国金融大鳄的伏击 第六节 新的丰收季节 加速合并或组成联盟,共度危机 当代的日本财团体制形成于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时期,之后日本分别经历了4次经济萧条。它们分别是: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后,日本经济从假象的繁荣坠入了急性萧条之中;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工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1985年7月发生的日元风暴中,日元在广场协定签署后的两周内升值了100%;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日本,主办银行作为日本财团的根基受到极大的打击。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备受打击的财团金融,日本政府通过"金融再生法案",由政府注资给银行体系,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破产银行实行国有化,同时保护银行储户的利益。另外,日本银行业内加速合并或组成联盟,现在已经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瑞惠金融集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六大财团不断寻求进一步的资源整合,日本财团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世界舞台。 尽管组成联盟并不能减少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却可以通过精减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合并业务、调整经营策略等方法获得成本效益,使银行整体规模加大和承受坏账的能力有所加强。重组后的银行集团加快了从"稳定持股"向流动持股转变,同时也从"保护型"的协调竞争向"开放型"的竞争转变。此后,随着财团内部大型制造业成员营业额和利润的增加,主办银行的贷款和坏帐问题也不断得到了解决。 日本六大财团组织形态一览表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SMFG)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 (BOTM) 瑞穗金融集团 (MFG) 三井财团 住友财团 三菱财团 三和财团 富士财团 第一劝银 经理会 (二木会) (白水会) (金曜会) (三水会) (芙蓉会) (三金会) 金融 樱花银行 三井信托 三井生命 三井海上 住友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