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王强 红周刊 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的经济工作描绘了蓝图。伴随着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转变,本次会议提出了两个“首要任务”,确立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 第一,控总量。年初确定的2007年经济增长目标是8%,然而,据近期各机构预测,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10.6%。会议指出,当前宏调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笔者认为,这本身是一个比较柔和与保守的提法。首先,任务本身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主动性的,显示出对调控过度导致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以及背后深厚的GDP本位情结。其次,偏快与过热究竟如何区分?按照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我国资源要素可支撑的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7%~8%,而11%是极限。如果2007年的GDP增长达到10.6%,那么离增长极限已仅半步之遥。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稳健”货币政策被实施10年后的重要转变。作为总量型调控工具,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行,将大大收紧信贷闸门,对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将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流动性对冲的加大,对于防止资产价格泡沫亦有重要意义。 第二,稳物价。年初确定的目标通胀区间在3%左右,而今年以来CPI由年初的2.2%一路攀升,10月达到6.5%,可谓惊心动魄。由于我国CPI核算中食品价格权重约占1/3,而其上涨又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于是,不少学者称之为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或“结构性通胀”。这种提法易于混淆视听,无形中削弱了人们对价格上涨势头的提防。 会议提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虽然用的是文学语言,但显示出治理通胀的决心。特别是,作为影响物价水平重要因素之一的货币供给将受到严格控制,而为防止价格上涨由下游蔓延至上游,稳定通胀预期,利率水平的调整势在必行。 第三,调结构。本次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2004年以来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的延续。但是由于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创下新高,财政支出也在逐级加大;而为实施科学发展,调整收入结构,促进内需增长,转移支付力度有望加大。所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恐怕会名不副实。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而今年明确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器。

第四,促平衡。在内部失衡方面,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和扩大消费需求。一方面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投资规模,防止政府换届等因素下的投资冲动;另一方面,稳健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在关系民生的诸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提高和扩大消费需求。 在内外失衡方面,会议提出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200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会议明确要求,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思路,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这将对我国开放政策以及企业进出口活动带来积极影响。 总之,本次会议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特别是宏调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是,这些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