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2012年,国务院多部委密集出台了“新36条”实施细则。您怎么评价其政策功效? 汤敏:从“新36条”的政策文本来看,不妨可以说,这次改革是继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制后,中国的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它是放松垄断行业管制,解决国进民退的重大战略举措。应该说,对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与此同时,这一改革由于触及到很多部门、集团的利益,因此,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国家的大战略定下来了,不同的部门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地方可能执行起来也不会一刀切。这时候,保持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促进部门之间的、地方之间的竞争,让全社会来帮助、来监督显得格外的重要。

朱敏:那么,在您看来,落实上述政策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 汤敏:可以理解,不同部门与地方有各自的特点,对新政的执行不会齐头并进,会有快有慢、有深有浅。但是,不管执行的情况怎样,公众至少要有知情权。对有关部门的最起码要求就是要有透明度。你的部门干了什么,出了新的落实政策,有多少民营企业申请了,有多少企业被批准了。这些信息应该都及时地公布出来。 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垄断,信息的垄断是最大的垄断。谁先拿到了政府部门改革的信息,谁就能抢到先机。这对其它企业是不公平的,也很容易产生腐败。因此,每个季度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把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落实新政的进展公布出来,是信息透明度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通过定时的信息公布,上级领导机构就可以了解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工作进展和绩效。社会也可以对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实行监督。 朱敏:我们知道,在很多的市场机制设计中,由于参与的各方有利益冲突,在做绩效评估时,有条件的最好是由第三方来评估。受此启发,落实民资新政,是否需要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估机制? 汤敏:其实,除了正常的政府内部的绩效评估之外,是可以考虑启动一个新机制的。例如,邀请工商联、学术界、以及社会其它人士组成一个或数个落实新36条绩效评估组,每年定期对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进展与效果给予评价。看一看各地落实新政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是否已经出台?这些政策与措施是否与中央精神相符?新的配套措施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可能造成新的玻璃门?你这个行业有多少民营企业申请准入了?有多少被拒绝了?通过部门、地区之间的对比、找出差异,评出先进与落后。这种第三方的评估,可以是中央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委托评估,也可以是民间自己成立的评估小组。 就此来看,这确实会是一个新的改革契机,但是需要机制创新,才能避免出现过去多次出现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其受益主体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落实起来,就要发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只有形成了各地区、各部门的良性竞争,行业的垄断才能被打破、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朱敏:可否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我们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 汤敏:有喜有忧。喜的是有中央的政策倾斜,有比上一年更好些的外部环境;忧的是来年新增贷款可能会少于当年,银根一紧,受伤的别又是小企业。因此,如果有关部门真的是想帮我们企业一把的话,就一定要有特殊的安排,有特殊的措施。否则,有可能又会再次重复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