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口水战还是B2B业务,慧聪都与阿里巴巴存在差距
文/孤舟子
2006年5月,环球资源从IDGVC手中收购了慧聪国际4785.8万股股份,约占慧聪国际10%的股权。当时双方约定在收购完成后12个月内,即截止到2007年6月20日,环球资源可随时增持至约35%慧聪股权,双方的牵手曾一度被慧聪寄予厚望。 当时慧聪网CEO郭凡生更是底气十足地对媒体宣布:“慧聪和环球资源2005年年收入合计达到1.5亿美元,绝对是中国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共同体。”言下之意,合作的联盟体已经超越此前一直宣称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的阿里巴巴。 时间是检验一切事实真伪的天平,历史也常常喜欢与我们每个人开个玩笑。今年6月18日,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宣布,将放弃优先增持慧聪网股份的合同。而慧聪网CMO姚建疆也已证实,双方股东已经达成协议,经过一年运营,环球资源将不再进一步增持慧聪股份,同时双方将维持原有12.8%的股份比例不变。这意味着郭凡生不得不在食言的同时,自己扇了自己一记耳光。环球资源不再增持慧聪股份最直接的原因是对慧聪近一年发展业绩的不看好。据慧聪网2006财报显示,其全年营业额为29129.1万元,比2005年的32051.9万元下降约9%。而税前亏损则达到了7515.3万,2005年同期则亏损1842.4万元,在2004年全年,利润则为5856万元。 这意味着慧聪自2004年年底转型至今,业绩持续亏损。一方面出售业务,并未能缓解自身资金压力,慧聪先后出售华媒盛世电视广告业务、中国搜索业务,虽暂时弥补亏损额,但这些不具备周期回溯性的行为终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从最早的IT资讯商情与黄页到网上信息平台,转型B2B的慧聪无限拉长自身战线,对竞争对手阿里巴巴缺乏足够了解与重视,除了引发口水争议,更多的是亦步亦趋,缺乏创新。面对质疑,慧聪CEO郭凡生表示,慧聪亏损是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属正常且可控范围,虽然股价可能会暂时受到波及,但从长期来看,对公司乃至用户都利大于弊。回望去年8月慧聪对“阿里巴巴每天纳税百万”提出的质疑,以及随后阿里巴巴抛出的炸弹式回应:“慧聪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要求阿里巴巴收购慧聪国际”,再联想如今慧聪业绩层层下滑,投资人丧失信心,而阿里巴巴却紧锣密鼓地筹措年底上市,这都意味着无论是玩“口水战”炒作,还是求真务实做B2B业务,慧聪都与阿里巴巴存在差距。 如果说,慧聪从传统IT商情和黄页转型B2B是对的,抛售华媒盛世电视广告业务、中国搜索等与B2B不相关业务也是对的话,那么如今连续两年亏损的事实,只能说明慧聪还很不成熟。有分析师认为,在B2B业务方面,慧聪目前更多通过传统方式开展,成本较高、规模较小,也缺少竞争对手在多条产品线上的协同性,取得较高利润的难度不小。 事实上,慧聪在发展中的一波三折,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折射了国内B2B市场的普遍性问题。艾瑞市场咨询机构曾发表报告指出,在中国2000多个行业和综合B2B网站中,有90%都在或大或小的亏损中挣扎。慧聪郭凡生几次口水挑战,甚至宣扬围剿阿里巴巴,虽精神可嘉,但自身却在产品、市场、战略、业绩上败下阵来,不能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