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浩 如果现在问单伟豹在收购顺驰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那他肯定会说:“晚签了几个月。”据说,在2006年5月29日国六条出台时,单伟豹一度叫停了与顺驰正在谈判的团队,“因为不知道这个政策的影响会怎样”。而现在回过头来看,他颇为遗憾:“当时应该把顺驰A、B一次性全部签下来,过后就不是那么合适的价格了。”

从这个角度看,单伟豹显然并不深谙李嘉诚“人弃我捡”的投资哲学。事实上,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商业标杆不是长实或和黄,而是香港的另外一家地产大鳄:新鸿基。同样是家族企业,同样是第二代接班人,路劲基建的单伟豹对新鸿基的郭炳湘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不能靠囤积居奇来获取最高利润,因为当市势逆转时,靠囤积居奇的地产公司,往往逃不过破产的恶梦”。 所以,这种稳健的操作思路让单伟豹在接触顺驰的时候慎之又慎,这时他要面对两道坎儿:一是内地不时雷声四起的房地产市场,二是这个动荡市场中最为出名的问题企业。要知道,即使是老练的美国投行也没敢下定决心在顺驰身上榨取暴利市场中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单伟豹从哪里获得的安全感? “香港就是一面镜子,”在回顾了香港房地产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之后,单伟豹认为,如果没有政策保证,内地楼市很有可能会重蹈香港楼市的泡沫覆辙。“让买家买房子,不让投机者买房子,这是宏观调控的基调。”你可以由此把单伟豹看作那种“一旦进入游戏,就要立即读懂并顺应游戏规则”的人,但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看,这不过是路劲固有的商业生存术的自然延续。 无论是由单伟豹父亲一手创立的香港惠记集团,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路劲基建,一直以来其主营业务从未改变过,这就是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如果在大陆找一个类似的企业,最为贴切的可能就是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而太平洋建设最为神秘的一点就是它的政府公关能力,因为在本质上,具有这种业务类型的企业无论是在世界上市场经济自由度最大的香港还是一直在不断开放的内地,它们的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门,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和政府打交道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