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赢周刊》在《四大硬伤拷问安溪铁观音》一文中指出,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溪铁观音集团”)存在四大硬伤,分别是品牌风险:220家企业使用安溪铁观音商标;毛料风险:95%毛茶外购酿质量隐患;管理风险:加盟店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扩张压力:市场相对集中致异地扩张艰难。“如此多的硬伤,令安溪铁观音的上市之路扑朔迷离,即使它上市了,未来这些硬伤将可能被上市刺激而逐渐放大。” 果不其然,在首发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后半年,安溪铁观音集团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材料,结束了IPO之旅,冲击“茶叶第一股”梦破。中国众多茶企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敢问茶企上市之路在何方? 安溪铁观音集团折戟成谜 自2012年预披露招股书之后,围绕在安溪铁观音集团身上的非议不断,即使是终止审查之后,关于其退出原因的猜测也不绝于耳,始终被负面消息包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根据安溪铁观音集团2012年6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预披露稿,其财务数据中业绩超常增长、隐瞒关联交易以及企业本身经营模式发展潜力不足等,均可能是让其“知难而退”的原因。 记者翻查招股书发现,安溪铁观音集团拟公开发行2290万股,募集资金1.57亿元。2009~2011年,安溪铁观音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2.27亿元、1.68亿元和9097.9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774.71万元、2629.11万元及4889.38万元,其中2010年同比(比上年)增长48.14%,2011年同比增长85.97%。作为传统食品行业中面向消费人群、市场均比较成熟的食品饮料公司,这种增长速度显然有点让人惊诧。 此外,茶叶业内人士认为,安溪铁观音集团实际上更大的硬伤在于品牌危机:安溪是铁观音的重要产地,“安溪铁观音”既是商标,又是作为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专用标志。在安溪县,多达170家企业将“安溪铁观音”作为商标使用。 “安溪铁观音集团看似占了名字的便宜,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安溪铁观音农药残留、稀土含量超标等报道,或多或少会对安溪铁观音集团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安溪县茶业主管部门一位领导对媒体说。 此外,在当地茶产业保持平稳的背景下,安溪铁观音集团业绩高速增长也引发质疑。

在安溪铁观音集团终止IPO之后,福建证监局向媒体回应,称安溪铁观音集团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撤回行政许可申请文件”的申请,“据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说明,公司撤回IPO申请主要原因是认为股市低迷、上市进度较慢,公司经营规模偏小。” 据金融学专业人士李先生分析,一旦被终止了IPO,那么公司需要重新递交上市申报材料,重新排队接受审查。想再重新进入IPO程序,就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一年半载内很难在A股上市,但不排除在A股以外的其他交易市场上市。 安溪铁观音集团至今没有对外解析关于终止IPO的原因,是主动放弃,还是被动禁止,谜团悬疑待解。 茶企上市困难重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这个消息很意外。安溪铁观音集团的IPO探路是茶企进军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它的影响也是行业性,说明茶行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还有待资本市场认同。 “内地茶叶第一股”姗姗来迟,映射茶产业资本化道路必经多重考验。 业内人士认为,茶行业门槛低,茶企数量众多,“小、散、乱”的现状仍旧突出。这样茶企就很难做大。同时,我国茶企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这些都成为茶企上市的绊脚石。 另外,企业要上市的成本和费用非常高。“一家普通的公司,要吸引风投光顾,需要花费数百万元,还不一定能实现上市,如果要实现上市,没有上千万的费用是肯定不行的,而能够承受得起如此高昂费用的茶企很少。”资深茶人杨先生说,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企业一些很小的问题也可能会被暴露出来,如茶叶农残超标、企业经营不守信用、货款难收等问题,都有可能会被曝光,都会影响企业上市。 其次,茶叶是典型的慢消费品,茶行业的“慢”相对应的是资本市场的“快”,资本市场追求的是高额、快速的回报,而资金进入茶企后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去开发市场,扩张的速度是很缓慢的,很难达到投资人的要求。目前茶叶行业还缺少企业经营的可复制模式,以开店方式进行连锁经营的企业其单店盈利能力都不强,也没有茶企做出可复制的样板市场,特别是没有企业创出强势品牌。 上市是把双刃剑 在记者接触的广东茶企中,不乏有茶企正奔着上市的目标发展,也有茶企正在进行股改,但整体来说,广东茶企对上市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理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并不是茶企的唯一出路,不可盲目跟风而上,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用不好就是一场灾难,倒不如踏踏实实把企业做好,一切水到渠成。 对于茶企的上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州茶商持有不同的看法,“按照业绩来要求,除了天福、大益、八马等少数几家企业,中国的茶企没有几家是符合上市条件的,这就是硬指标。所以短期内,广东很难找到符合上市条件的茶企。” 业内专家建议,广东应该苦练内功,注重经营创新,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知识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团队为企业服务;改革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知识型企业,创造共享文化。 此外,广东茶企做强做大需要更多政策扶持,比如优化金融信贷服务,解决茶企融资困难问题;鼓励和引导茶企完善管理体系,鼓励有实力的广东茶企走出去,到各地建立或收购茶园等,继续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