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高中:跳出农门的“判决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郭广昌像哲人一样终日苦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成长的轨迹。在同龄人忙着嬉戏玩乐的时候,他却在图书室里抱着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理论读得如痴如醉。做一个哲人,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但理想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控制自己,当他在19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仿佛一下子看清了人生的真谛。在一刹那间,他找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信条,不要妄图控制世界,但一定要控制自己。控制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决定,控制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这样才能决定命运。想到这点,郭广昌兴奋地拍着桌子,沉积了多少时日的寻觅在瞬间找到了出口,他看到了命运的希望,点燃了自我的曙光。 对今天大多数莘莘学子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小学——中学——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做的就是专心读书,争取在每次考试中拿到较高的分数,在老师的严厉约束下向更好的成绩前进,你没得选,似乎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在郭广昌念中学的那个年代,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终点。有很多多快好省的方法能让同学们先一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师范就是其中最让人羡慕的一种方法。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杰地灵的东阳,在经济上却还是非常落后的。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了师范。以郭广昌的成绩,上高中有点“浪费”,上师范却绰绰有余。一方面可以及早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马上跳出“农门”,而且师范不仅免学费,还有额外补贴,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老师,这是许多家长都希望看到的。 郭广昌同意了父母的决定,报考了师范。尽管心里有点忐忑,但眼下,他也不想再看到每天下地干活的母亲和姐姐日渐消瘦的面容。很快,成绩出来了,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金华师范学校录取了。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小不忍则乱大谋。姐姐和母亲再受累也只是一时的,但如果自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耽搁的就是一辈子。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这时候,他想起了商海沉浮中不屈不挠的东阳前辈,如果换成是他们,他们又会如何选择?时间无法倒流,命运无法互换,自己的路要靠双脚来走,控制不了世界,那就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