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热销,但电视厂商却没有赚到大钱,而上游的液晶产业却因为政府参与和各自的小算盘难以融合。
文/张涛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液晶电视产量达939.1万台,同比增长77.1%,占彩电总产量的20%,比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 市场需求带动了液晶电视产量的持续增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高端平板电视中,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在国内彩电销售量中占到一半以上,在大城市的销量更是占到九成以上。在分析此原因时,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液晶电视经过近两年的长足发展,其市场已形成规模效应,产品价格下调空间较大,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在液晶电视终端产品畅销的同时,其上游的液晶平板的价格却在上涨。“液晶面板的供应相当吃紧,特别是主流的32英寸,价格也上涨了15%~20%,所以液晶电视的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上周,康佳、海信、长虹、创维、厦华五彩电巨头联手炮轰外资品牌,称十一期间,外资彩电靠将淘汰的产品打折促销或以牺牲产品质量为前提的低配低价机型冲击市场而“获胜”。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电脑市场上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也有小幅上扬,以前经常出现的3999元的低价笔记本电脑已不多见,大部分品牌都将低价产品的价格锁定在4999元。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液晶面板供应紧张的状况到现在还没有改善,而且随着面板的紧张,在第四季度开始终于在终端市场凸显出来,市场缺口越来越大。有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初,包括中国台湾友达光电、韩国三星等在内的主要面板制造商都发出了限产通知。据悉,三星、LG-飞利浦、友达新工厂的产能都从月产能超10万片下降到3-5万片。 此外,面板制造商开始减少7代线以下的生产,将重点放在更具成本优势的7代以上的生产线,则是面板涨价的又一原因,这直接造成了小尺寸面板的供不应求,价格随之上涨。相继而来的连锁反应,则是与液晶面板相关的产品价格全部稳中有升。 然而,尽管液晶电视畅销,但是电视生产厂家却做的是“赚吆喝”的薄利营生。据《1-8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8月外资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已远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占全行业的利润比重已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告诉记者,外资平板在中国开打价格战的做法,其实是战略衰退的典型表现。 事实上,“液晶电视赔本赚吆喝”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相比合资品牌,国内彩电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 即使拥有液晶面板生产线,不需要对外采购,但成本还是上扬。虽然有中华映管作为靠山,厦华电子负责国内销售的副总经理魏自力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32英寸的液晶面板采购价约为2700元,现在已经涨到3200元,按照价格传导效应,面板价格上涨将直接提高彩电制造商的制造成本。按显示屏占液晶彩电70%成本计算,面板价格提高15%,至少将提高彩电整机10%的成本。 当康佳、海信、长虹、创维、厦华这五大国产品牌巨头破天荒地坐在一起时,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合作式的联盟。长虹多媒体产业群董事长郭德轩告诉记者:“即使竞争再激烈,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提价,因为谁单独提价谁就有出局的危险。”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在透露海信进入液晶模组生产线时强调,国产品牌就是要拓展上游资源,以提高研发速度扭转被动局面。 液晶业“三足分立”弊端尽显正在“液晶化”的中国电视机、电脑等产业沦为海外企业“打工者”的危险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的液晶产业布局散、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在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不仅导致产业自身难以实现突破,也令下游产业的“技术本土化”、“利润本土化”难以为继。 有关专家指出,海外企业在我国设立的液晶工厂偏重于组装,技术、人才及集聚度不高。我国要在这一新兴信息产业获得话语权,必须加快整合、联合做大。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是液晶产业链的主导环节,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视、PDA等。去年开始,国家信息产业部就积极推动国内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三家企业联合成立“中国光电”,并签署了框架性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合作进展缓慢。 专家指出,国际液晶产业竞争已不容许国内TFT-LCD继续维持三足分立、重复建设的现状。由于存在技术落差,中国汽车、电视机、手机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自己生产,别人赚钱”的痛苦经历,而当前正蓬勃兴起的液晶产业沦为“洋打工”的危险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液晶产业界风云变幻。台湾联友和达基电子合并成立友达光电得以扭亏为盈,之后友达合并广辉电子,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液晶显示面板生产商。今年,友达营业额连创新高。此外,台湾奇美、中华映管、翰宇彩晶等企业也在商谈合并事宜。 作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市场,预计到2009年,我国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超过传统彩色显像管电视,一旦本土企业不能掌握液晶产业话语权,DVD专利费的产业悲剧又将重演。目前,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液晶面板产量居世界前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严格控制项目和技术、人才输出。我国液晶面板98%依赖进口,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TFT-LCD已成当务之急。 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是我国仅有的三家TFT-LCD五代生产商。其中,京东方和上广电各有两条月产三万片的五代生产线,昆山龙腾光电有一条月产四万片的生产线。 这种“孤筏单舟”式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没有谈判能力,三家仅采购成本就比台湾企业高10%以上。而从国际经验看,四到五条五代或以上生产线是实现盈利的最小经济规模。 专家指出,联合至少产生三大效应。一是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成本。据测算,三家企业整合将大大增强对上游供货商的谈判能力,仅采购成本就可节省4%约八亿元,毛利可提升4.9%,近10亿元。 二是集中科研力量,技术共享,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开发。目前,三家企业初步形成了独立技术研发平台,但技术瓶颈依然明显。业内人士透露,上广电五代线的技术和专利全部从NEC引进,技术上高度依赖其工程师,受制于人的格局非常明显。京东方聘用韩国管理、技术团队,使产品良品率稳定在90%以上。昆山龙腾光电的技术团队被业界认为是内地最有实力的,其产品合格率达到93%,在国内处于最高水平,其总经理桥本孝久曾先后担任台湾奇美、日本IDT的技术负责人;更关键的是,龙腾光电买断了日方技术,我方对技术研发拥有绝对控制权。目前,龙腾光电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功能结构的形成方法”等十余项技术已分别在国内及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专利。 第三,增强对上下游企业的凝聚力,打造完整产业链。据介绍,TFT-LCD面板的原料组件包括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背光模组、驱动IC等,我国基本依赖进口,仅搬运成本就非常高。目前,京东方和昆山龙腾都有了配套的彩色滤光片生产线,LG化学已经在北京建立偏光片生产线为京东方供货。原昆山开发区主任宣炳龙表示,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美国康宁有意落户昆山,但其要求非常苛刻,必须保证行业低谷期也不让生产线闲置。业界评估只有TFT-LCD月产能超过九万片,才能达到康宁的成本控制线。 “规模不仅意味着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也是吸引零组件厂商靠拢、配套的前提条件。”宣炳龙说,一旦液晶面板形成生产规模,就能随之发展电子制芯和半导体装备制造业。目前国内生产液晶面板的机械设备都依赖进口,一条生产线的价格超过五亿美元。 除玻璃基板外,TFT-LCD上游组配件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集中垄断在日本企业手中,我国液晶企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占比高达50%以上。为了打压新兴企业,日本夏普、韩国三星、LG等厂商大幅压低价格,使国内企业亏损加剧。 中国光电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孙政民说,五代线的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日韩企业已经开始上马十代线。中国企业不能陷入引进——追赶——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必须加大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研发,尤其要摆脱上游依赖。 “要打破国际垄断,联合做强是大势所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徐端颐说。他认为,合并做大是中国光电产业较为现实的一条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合并的复杂性。可以通过对技术创新、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增加投入等方式,扶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最终以企业意志实现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光电航母。 液晶三巨头重组难成 9月21日,由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牵头,京东方、上广电及龙腾光电三大液晶面板厂相关负责人再次坐到了一起。知情人士称,围绕着久拖未决的液晶产业“三合一”重组事宜,几方再次进行了探讨。 “每家企业心态都不同,一切仍然悬而未决,唯一能确定的是信产部的态度。”上述了解内情的人士称,就目前看来,“三合一”短期内仍不会有结果。按原计划,重组方案将于9月30日揭晓。 “合并的事情八成要黄了。”9月21日,另有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今年以来液晶面板持续涨价,国内面板厂获利情况转好,三方都已经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进合并一事。而记者近日接触的多位业内人士均持类似观点,均表示对“三合一”方案未来走向不看好。 与此同时,另一套重组方案开始在市场上流传:三条5代线暂时不再合并,中国电子集团(CEC)、上广电和京东方三方另外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建设一条6代或6.5代大尺寸TFT-LCD生产线,建厂地点将选择在上海。 京东方及上广电相关人士对此不予置评。昆山市经济开发区相关人士则表示,没有听说合并告吹或重组建设6.5代线的消息,目前三方仍然还是按预期整合,不过恐怕要再次延后。 去年12月,在国家开发银行、信产部等相关机构的推动下,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三家宣布将各自的一条5代线拿出来合并。合并原计划6月底出结果,随后又被推至9月30日。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液晶产业翻云覆雨的快速变化使得合并的利益基石发生了改变,这是“三合一”可能搁浅的主要原因。 自今年三月以来,持续下滑的液晶面板价格强劲反弹。以17英寸面板价格为例,第一季末价格为103美元,到8月底则涨至134美元,涨幅达30%。持续亏损的面板厂初尝获利滋味。 ST东方A(000725)财报显示,该公司2007年上半年液晶面板出货量达495万片,生产线满负荷运作,营业收入为人民币41.2元,净利润为7467万元。由于今年5月开始转亏为盈,京东方预计今年可望出现自投产以来的首度全年获利。上广电同样出现转机。广电信息(600637)中报显示,专营TFT面板的广电光电子尽管今年上半年净亏损2.32亿元,不过单月亏损金额逐渐缩小,七月起转亏为盈。 上述业内人士说,“三合一”的直接动力是亏损,国家希望通过整合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营运水平。不过在面板涨价后,三方都开始盈利,合并的迫切性大幅降低。 而另一位不愿公开姓名人士则表示,国家对扶持产业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尚不明确也是三家企业整合动力不足的原因。 该人士称,由于此次整合并非三家企业资产的简单打包,而是涉及到中国液晶显示产业未来的整体发展方略,因此有关部门在考虑方案时必须对产业长远的布局做出考量。由于这其中掺杂了诸多利益博弈因素,有关方面对如何进行产业扶持意见始终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应该借鉴我国发展CRT产业的经验;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液晶是个竞争性市场,政府不适合做出大规模投资。 “这种情况下企业肯定只能观望。”该人士说,这也是重组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家各有打算 由于看好面板产业后续的发展,三家面板厂近期各自拉开建厂计划,让外界对“三合一”走向愈加不看好。 京东方不仅将五代线剥离出上市公司的计划来了个急刹车,而且宣布增发60亿元,部分用于5代生产线扩产,部分用于再建一条4.5代生产线。 龙腾方面则早于今年3月便向商务部递交了8.7亿美元的二期增资计划,龙腾在近日赴日本的宣传中宣布,第二期生产线于九月取得开工许可,预计2008年第三季投产。 “如果三合一顺利,合并后的企业势必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电企业,有新的建厂计划也应该由这个企业来实现。”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三家企业在重组五代线的同时投资别的生产线,虽然尺寸技术有差别,但从长远看是形成竞争关系的,这种关系怎么处理?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三家企业本身对合并信心和动力不足,在感觉合并成功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重新做出选择。 据记者了解,由于三方重组涉及三个不同企业实体和三个地方政府,操作难度巨大,考虑到这一情况,三方在推进整合的同时一直都有所保留。 龙腾光电内部人士此前曾对记者表示,重组是大势所趋,龙腾方面愿意积极配合,但是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确定性,公司也要有相应的对策,那就是按原定计划如期推进二期项目建设,一旦合并失败,也不至于浪费时间。 三方中,上广电方面则略显“专一”。业内人士表示,这与上广电对重组的高期待值有密切关系。由于上海对平板显示产业的重点扶持及上广电自身的业界地位,上广电对掌握三方重组后合资公司话语权志在必得,这使得上广电在此方面相对乐观。此前,上广电集团总裁顾培柱曾对媒体表示,6代线建设计划一直在推进,上广电方面甚至希望能够以合并后的企业为主体对此进行投资。 地方政府也各打各的算盘 “三地政府复杂的利益争夺关系,那么大的资本量,年底前能完成整合就不错”,国内下游某设备商老总感慨,尽管三方发言人在回答媒体采访时都称谈判非常顺利,但稍了解内情的人都明白,由于各企业及其背后的地方政府利益的错综复杂,使三方的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在这场“三合一”的争夺战中,焦点除了主导权项目落脚点外,三方股权比例、组织架构、人事安排等相关细节都成为谈判的障碍。 而产业机会不等人,当国内产业整合陷入谈判僵局之时,全球市场上面板业升级紧锣密鼓。夏普、三星的第二条八代线已经投产,台湾五小虎中友达光电、奇美正加紧7代、8代线建设。国内的下游彩电市场更是由于近几个月面板供应短缺面临提价缺货等窘境。 硬盘、显示屏、芯片、INTERFACE(接口)、四大IT基础原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技术产业在市场化融资受阻时大都会借助政府的力量。从2002年开始,各地开始大建“光谷”,除了京东方、上广电打了几年的“液晶产业中心”争夺战外,包括武汉、长春、山东、浙江、成都在内的一些省份和城市纷纷打出“中国光谷”的旗号。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和升级被业界戏称为“大钱坑”,而如今这些光谷泡沫大多破灭。 液晶面板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规模化是企业赢利的关键所在。而时不我待,产业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呼吁,国家主导的面板业整合宜快刀斩乱麻,尽快进行铁腕整合。在三方组建的中国光电显示总公司中,可以信产部、发改委或国务院国资委任何一方出面,以国资身份成最大股东持股;或是借鉴熊猫集团重组模式——成立中国光电集团、三地方政府国资委各自持国企股份注入的方式,才能根本改变液晶面板业现状。 9月23日,一位接近京东方总裁陈炎顺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三合一”方案最终将取消,不过信产部正考虑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上广电和京东方三方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建设一条6代或6.5代大尺寸TFT-LCD生产线,建厂地点将选择在上海。 不过,这一版本随即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如果5代线都不合,为什么还要合起来搞6.5代线?”一位业内人士称。 对此,该接近陈炎顺人士表示,这么做是因为上广电和京东方都无力担负对更高世代大尺寸面板的投资,但从产业战略层面来看,不能不继续投资卡位。所以双方希望能够联合起来,由国家层面透过国资委下属的CEC注入资本共建大尺寸生产线。 他同时表示,围绕液晶产业重组,信产部曾考虑过多个方案。不过,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目前均未进入实质性操作层面。 另有业内人士称,在近期信产部召开的家电产业会议上,相关官员一致认为,CRT产业的日益没落已经非常明显,国外厂商在面板供应问题上屡屡刁难国内企业,“我国必须发展自主的面板制造产业,形势从未像现在一样紧迫,所以三条线一定要合”。然而,难点在于,企业与政府考虑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在谋求短期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难兼顾产业的长远发展。 “除非国家强势介入进行政策性合并,然后由国家开发行继续投入,否则仅靠企业自主行为,三合一的形式恐怕不乐观。”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