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将会拥有一个与国债、股票同等重要、值得投资的公司债市场。
文/李俭
今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要求从上市公司入手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在《办法》正式颁布后的短短1个月内,已有10余家上市公司踊跃提出了总额数百亿的公司债募集计划,首批公司债试点名单已基本浮现。首先,以电力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公共设施类上市公司,因其现金流稳定,成为资质最好的发债首选。其中,长江电力募集80亿元的方案有望成为公司债发行的第一单。其次,房地产公司改善负债结构的需求,也使其具有很高的发债积极型。再加上一些绩优的中小盘上市公司随后跟上,首批公司债投资机会值得期待。 过去,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长期表现为“营养不良”和“偏食”。一方面,债券市场总规模较小。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也远低于当时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2007年9月这一比例已经超过100%)。另一方面,发行结构不尽合理,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公司债券的比例过低。2006年,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所占比例分别为50.56%、44.19%、5%。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而在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中,公司债的市场规模往往与国债相当,与GDP之比通常接近或超过100%。此次,新出台的公司债管理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确立了公司债券市场体系中企业信用这一核心。理论上,只要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等发行条件,任何企业都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完成直接的债券融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一直匮乏。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上大多只有两个极端的选择。或者选择银行储蓄、购买国债,获得绝对安全极低的收益;或者进入股市,冒险求利。在2005年之前,前者一直是普通民众的主流选择,以至于过大的居民储蓄余额,被经济学界视为“笼中虎”。近两年,随着股票市场的大发展,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迅速从10%多上升到100%以上。巨大的财富效应引导着大众的投资热点迅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下大众无视风险的追逐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成了新的社会隐忧。 随着中国公司债改革的推进,未来一个更具规模、更为市场化的公司债市场,有望较好的满足前述两极之间的投资市场空白。从美欧等国的经验看,公司债券市场的合理需求规模应超过股票和国债。可以期待,灵活的、由市场决定的、有吸引力的利率结构,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分级制度,基于债券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等,都将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投资视野中,丰富人们的投资选择。 当然,由于政府信用担保不再存在,真实的企业信用风险也将在公司债上逐渐体现。债券违约、企业破产这些词汇将会从书本上走下来,走进现实生活中。在这方面,公众还需经历一个加强风险意识和经验学习的过程。不过,在公司债首批试点阶段,由于发债主体仅限于境内外上市公司,资质比较优良,担保程度较高,信用风险应会非常小。 作者现任职于兴汇融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SpringfeildInvestmentAdvisoryLimited.关联声明:本杂志之出版公司在该公司拥有少数权益),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纽约第一波士顿公司、花旗银行、彭博社(Bloomberg)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