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环境资源代价太大”,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李海强
中国政府显然认为紧一紧“环境资源”这个齿轮的时候到了。 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的列车一直维持令人惊讶的高速,GDP年增长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两位数。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7年中国GDP预计增长11.5%。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已飙升到了1.4万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然而这些经济成就的背后,十七大报告指出,“环境资源代价太大”。 而且,长期以来对增长速度的过于强调所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频频发生的污染事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今年夏天,无锡市民因为太湖受到严重污染而遭遇了用水危机。 而另一方面,对需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供应紧张,已经开始构成瓶颈。在2006年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了47%,这个数字还在加速增长。 能源紧张的制约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越来越明显,以“中国经济发展第一发动机”上海为例,每年夏季都会出现电力供应紧张,使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因避峰让电而可能发生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中国政府一直在留意这些问题。去年9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耗时两年完成的“绿色帐单”——《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640亿美元,占当年GDP百分之三以上,治理这些污染的虚拟成本也逼近GDP的百分之二。 “中国政府需要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北京大学环境基金会主席、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江家驷教授告诉本刊说,“不过现在趋势明确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最终以“环境资源代价太大”的措辞作为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定性。提出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并且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与之相应地,官方长期以来使用的“增长方式”也换成了“发展方式”一词。 对于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此重视,这在中国历来决定国家大计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趋势和机会 “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仍是经济发展”,复旦大学教授张梓太说。所以把能源价格提升到不可接受的水平并不现实。这迫使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广泛的措施,包括鼓励国内的能源生产、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海外投资、兴建能源传输装置、鼓励节能降耗和使用可再生能源。 为了达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效果,政府已经在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有偿排放制度。一方面,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财政贴息以及税率优惠等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改造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观察家说,2007年以来,政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的监管力度显然加大了。 这个趋势无疑会越来越明显。为了鼓励企业自发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十七大之后,财政部于11月9日成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及其管理中心。基金作为合作桥梁和平台,将组织有减排能力的中国企业与发到国家开展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尝试这种性质的排污权和碳排放量交易机构。 早前,发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已经规定:“优先调度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 “中国这么做的基本动机是保障能源安全。限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且使用更多不同来源的能源,将会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的紧张局面。”观察家说,“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情。” 中国政府也在尝试把环境和资源作为对地方政府发展成就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则是第一个根据社会和环境指标,而非单凭投资和经济增长来评定政府官员发展成就的省份。 今年十月,世界五百强之一的美国汉佰公司在江苏省会南京投资建设了其在亚洲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该基地设计投产后的节能减排水平超过中国规定标准一半,“我们欢迎这样的企业”南京市副市长靳道强对本刊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本土的企业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