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美国消费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也会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
文|麦克·布坎南
高盛对于2008年全球经济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仍比较低迷,但是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维持在4%左右。 为什么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全球经济增长持平?答案就是中国。 在过去几年,美国就业率有一个稳定的增长,而且美国房地产业的兴盛也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说美国是这个时期全球经济最大的内需动力。但是这种情况在2007年出现了大转折——美国内需增长在急速下降,而中国的内需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对于全球内需的贡献也在稳定增长。 这一转折的根源在于次级债的冲击。从数据来看,2007年二季度以前美国经济没有出现任何的放缓迹象,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消费数据都没有迹象表明增长势头会放慢。但是次级债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增速下降,数据显示还有大量未卖出的房产,而且经济体系中出现了消费需求疲软的迹象。 问题是美国的风险不只来自于地产。自2007年8月以来,货币市场也出现巨大的压力。比如美国国库券期货与欧洲美元期货(TED)价差,在次级债危机爆发的时候,出现猛烈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市场对于金融体系和联储的不信任。 而高盛对于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要低于外界的共识,我们预计美国2008年GDP增长率为1.8%。 世界范围内两个强大的经济体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当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出现本质变化的时候——从投资增速带动经济增长,变成了消费需求疲软拖累经济增长——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相当的影响。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历次经济着陆对中国的影响并不相同。2001年美国经济放缓的主要成因是网络股泡沫的破裂,但是网络泡沫的破裂对于消费需求影响非常有限,美国经济迅速回复景气,而中国经济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但是此前1989到1991年间,美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住房市场的萎缩,造成了消费需求疲软。从同期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也出现了硬着陆。 这种有意思的类比带来一个问题:当美国消费需求疲软的时候,将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拖累?我无法把长篇大论一样的数据论证和模型分析放在这里,但是我可以公布结果:从长期来看,美国消费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中国GDP增速也会下降一个百分点。双方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内的保持一个1:1的相关比例。 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高盛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低于11%,在10.8%左右。 当然这个结论暗含的另外一个背景是有关中国采取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走向,特别是央行的利率政策变化。我的看法是:中国政府会采取措施控制增速,使增速和通胀率回到平均水平上来。 的确,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活跃,相关的主要指标都是加速上涨,即使中国采取了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会对中国经济整体向上的增长势头产生根本的改变。不过我认为,美国消费需求疲软已经影响到中国决策者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时机。 根据高盛的分析,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肯定会有其他方面的调整,比如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会稍微放松一点。即使美国消费需求疲软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一个百分点,也不算是一个差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为中国的通货膨胀降了降温。 如果美国经济处于一个中期衰退的边缘,那么即使发生2%的美国消费需求的下跌,中国的GDP增长也能达到9.8%——这个速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处在较大通胀压力下的政府所欢迎的。如此,唯一仍有必要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甚至消费放缓的步伐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的时候,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我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动摇,但是我相信中国股市和楼市却无法独善其身,因为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比经济相关性密切得多。 (作者为高盛亚太区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