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蒙交会和国药会不光吸引着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也会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炒作类产品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有不少公司和个人还专做此类产品,公司非炒作不生存。随着市场消费群体的进一步细分,整合网络资源和推广策略,还形成了市场模板,在标准化和流程式的操作下,炒作类产品也有章可循,形成了套路,自然市场就有了一定的效果。
市场产品成千上万,产品特色千奇百怪,但在市场推广手法上越来越追求细致。前段时间,笔者为青岛一家公司策划了一款炒作类产品,该产品以电台为主要宣传平台,旧瓶装新酒,从市场反映来看,效果还不错。
限于商业协定,笔者不便透露该产品的运作现状,但从整体上看,产品还是达到了预期,这其中固然有该公司的死板执行(笔者要求其照葫芦画瓢,不要打折扣地按方案执行)、人员的誓死效力(团队性很强),也有赖于笔者在方案制作时考虑到很多关健的“节点”。
那么,炒作类产品的电台营销有哪些“节点”呢?
计划军令如山
现实中总有诸多原因影响活动的连贯开展,但这都不是借口,活动的整体环节一定要保持连贯性。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或活动总是依照现实情况来做现场改变,这现场活动就没法做了。活动营销整体就是一块“铁板”,特别是电台活动,一旦播出,就不能停下来,要一气呵成。电台活动播出前后是一个集中爆发期,这时候只能一浪热似一浪,一环紧似一环,不能像古人那样,个别市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炒作类产品就是整体联动,命令一旦下达,哪怕刮风下雨,只要电台上播出宣销点,地面就一定要有人有单、执行到位,还要保时保量。否则,下一步就是空谈。
诉求锦上添花
电台展播期间,员工在对外宣传和行为表现上,不能总是向消费者吹嘘产品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有技术价值,或源于古代、更研发于现代,这是一个观念的改变。现在的消费者认同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要对这种产品所承载的价值的认同,产品不会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它应是基于一个成功品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或人性化设计的,适合自己的。
因此,在产品的表达上,我们可以讲客观事实,讲一些研发产品的艰辛、产品的机理特征、国外同类产品的现状、本产品的性价,如它能改善患者的哪些病症,在缓解病症上虽不能立竿见影,但能抓住病症的关键,从根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等。
人员各司其职
这一点就是一个配合的关系。举一个例子,当一个团队正在对消费者进行辅助性治疗(检查身体或按摩)时,有两个员工在具体操作,其他员工在做什么呢?一个应该是在进行相关的咨询登记,另一个可以为消费者准备水杯或提供其他服务。这一切需要一个自觉性,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不能一窝蜂地都去登记,都去倒水,没有团队观念。更关键的是在事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关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下一步的服务建议。只有员工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工作才能做到位。
时段张驰有度
电台讲座、电台播期要有一个时间,一般我们选择20天左右。在这一阶段内,我们能预测消费者的购买期高峰在哪里?通过电台说明,患者能在地面上找到产品活动点。此外,在与电台专家沟通的时候,我们会很注意专家讲座的张驰性。针对一个疾病话题说明之后,肯定要有一个小故事或与听众互动,或是以此引申开,或是一个小笑话性的“病理暗示”,或只是为了告之听众有这么一件事;在讲到病症部位时,一定要让患者知晓这个部位所对应的穴位或病症的反映特性。一周后,电台讲座肯定要有一个简洁的总结,专家与听众互动,有些语言非常生活化,少了说教,多了科普,这样,沟通起来就和谐多了。
细节处处感人
电台本是一个虚拟性很强的沟通方式,如同电话营销,双方都不能看到对方,如何增强听众(患者)的可信度呢?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上次(在电台中)通话的患者来到电台,与专家一起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然受邀请的患者笔者定位为“典型患者”,或在当地有一定的公信力,还能满足患者在电波中宣传自己的愿望。此外,电台也可征集患者,让患者报名参加电台讲座,讲述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和功效体验。
此外,在活动现场,产品宣传要有意与其他产品区分开,体现产品的独特性和展示面,如在产品的终端摆放上,采用药用托盘专放;患者在排队咨询时,每一个aihuau.com排队者都发放一个笑脸的序号牌。
执行但求到位
执行力是一个老话题,执行的“节点”是什么呢?是一个“到位”,不少活动都强调要让员工去做,哪怕做得枯躁无味,也要坚持去做。其实,这种“做”只是执行的表面,程序是没有感情的,更深层次的是一个“到位”,不要过程要结果,不求效率要效果,因此在统计和考核上,不能只看做的次数,更要关注达到的效果,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对员工的考核有多种要求。
例如在听众打电话到电台咨询时,笔者要求员工统计电话次数,还要统计男女数量和时段性频率;在进行患者登记时,笔者要求员工加问一句患者的生日是哪一天(活动现场安排当天过生日的患者互动);为意向患者送票时,要求员工持患者回执表作为考核依据等。
注:本文已发表于《医药经济报》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A06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