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演了一出国家间就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博弈。由于美国等国的不配合,巴厘岛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一度陷入僵局,最终形成了一个只有时间表但不设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共识”。和当年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一样,美国依然保持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减排,美国不行动”的姿态。 1997年签署的《京都协议》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开始履行二氧化碳减排义务。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减排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各种国际大会上讨论的焦点之一。 有预测表明,10年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而届时中国同样要承担减排义务,这说明中国政府在未来面临的减排压力将更为沉重。与此同时,国内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谈到:“更现实的估计认为,环境损失占中国每年GDP增长的8%~13%。这就意味着,由于环境污染,中国几乎失去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经济成就。”

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行动势在必行。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同时,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也直接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及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挂钩,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国家发改委已经牵头制订了详细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可见,中国政府正在通过最严厉的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中国媒体和社会舆论也掀起了节能减排的舆论热潮。节能减排已不仅仅是个环保话题,而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环保产业都是个政策导向型产业,政府是标准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而作为“指标”分解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是节能减排的最主要对象。那么,如何才能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除了政府监管外,经济利益是更重要的动力。在具有环保经济理解力的企业眼中,环保首先是个经济问题,环保就是一本账,是个大生意。据估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将达1.4万亿元。众多企业开始意识到环保重压下的商机。 一批致力于为污染企业解决环保问题的公司开始活跃起来,它们是一批环保设备、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它们通过技术手段,为污染企业实现节能、二氧化碳减排、污水处理、电厂脱硫等。它们向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技术服务的旗号是“我能帮你省钱或赚钱”。这样用生意经的思路来向企业推广节能减排,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节能减排就没有了任何障碍。按照目前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吨10欧元的价格,减排节省下来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如果卖给发达国家,将是一笔不菲的收益。事实上,目前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交易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收入来源之一。2006年全球碳减排交易规模已达300亿美元,中国占了近1/3份额。外国投资者纷纷到中国购买减排指标。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到2010年中国碳减排交易市场将占到全球的45%。 这些环保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污染企业完成环保达标,增加额外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由此也诞生了一个虽然新兴但未来却会迅速崛起的环保服务行业。“这个市场之大,就在于环保是在通过技术手段去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因此在各个行业都存在商机。”青云创投的合伙人叶东早在6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该基金也专门投资在清洁技术领域。 节能减排虽然当前表现为政治问题,但其首先和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在企业和投资人眼里,都是一部津津乐道的生意经。而当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减排时,也是在为中国以后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时储存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