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自信地以为自己可以在泡沫破灭前抽身退场,这种思维也加剧了泡沫的产生。
文/王新颜
约翰·卡尔弗利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经济体系的直接决策者而言都是如此。 过去5年来,美国经济又处于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就是资本市场数字的增长以及房地产等价格的攀升,过去5年里,美国房价平均上涨了41%。但是,另外一个话题如影随形:这其中有没有泡沫? 在卡尔弗利写作《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Bubblesandhowtosurvivethem)的时候,他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境况已经有所担忧,当时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并未完全显现出来,所以卡尔弗利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细致地介绍经济舞台中央地位的房地产价格偏离正常范围而产生泡沫的全过程。 但是,彼时卡尔弗利以及部分识者对此已经有所警觉:2001到2003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调低利率来刺激美国经济,其实质是,“中央银行把泡沫从股市转移到了民用房地产上。” 卡尔弗利还以病理分析的方法尝试地分析了泡沫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积极地面对经济体系当中可能会产生的泡沫,作者试图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判定市场价格是否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重读卡尔弗利此书对于当下来说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他给出了美国经济的另一种解读: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带来的破坏力对经济带来的破坏力。而其对美国房地产泡沫产生过程表象的描述与今天的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之处。 格林斯潘的政策带来了美国几年3%的经济高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并直接导致了房地产等商品价格的快速增长以至泡沫的出现。在这本书写作之时,即使卡尔弗利也会一度认为自己的疑虑已经部分得到回答。但是到了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大爆发再次验证了泡沫坚实的存在。 深究其原因,同当初美国政府特别是格老的经济政策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90年代后期,当类似泡沫的情况在美国市场,格老和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抑制泡沫或者刺破泡沫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通货紧缩而采取了任由其自我膨胀的策略。这样的策略是有鉴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经济大萧条和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教训,其必然性显而易见。 随后的事实证明,这样的一个策略部分地取得了成功,至少在2007年次级债危机爆发以前,主流经济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借助于迅速有力的利率消减和巨大的财政刺激,虽然美国经济在2001年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发生了衰退,但这次衰退相对比较温和。并且,在一年之后的2003年,经济就又开始恢复。 “然而,应对泡沫的政策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新的隐患。”今天,卡尔弗利的预言最终不幸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有趣的是,最近一两周为避免经济衰退,美国总统布什高达14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再次成为各大报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卡尔弗利看来,这样的策略其有效性值得商榷。 布什在其继任总统时就曾经宣布了大幅的减税政策并增加军费开支来带动经济增长。这样的政策配合格老的利率下调的确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样的政策能否避免经济的周期性出现?卡尔弗利的观点是,看上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的税收减免政策并不能让经济长期受益,预算赤字过高,将会带来一些长期性问题。 而聪明的市场对此也已经有所警觉:在布什税收减免等一揽子政策出台之后,华尔街仍旧充斥一片悲观的声音,资本市场仍旧是一片“沽出”的声音,股价继续下跌。CNBC的观点是,Toolittle,Toolate。不需要再去避免衰退了,现在一已经处于衰退当中。 卡尔弗利指出格老以及今天的布什的超级刺激性政策会如何收场,但其忧虑之情已是溢于言表。他设想的解决之道的关键是政府控制好财政赤字,“如果财政政策在未来几年里逐渐收紧,利率就需要慢一点提高,这将缓解政府对市场的压力。”但显然,现在的美国政策走的是截然相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