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产业的下游厂商们,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后正在尝试着向上突破。
文/魏杰
“其实在国内,不挣钱的液晶厂商并不多。”海信集团(www.hisense.cn)发言人于海涛在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语气坚决的表示,“液晶电视的利润很高,这个产业的空间很大,发展很快。” 如果是在3年前,“液晶厂商整体亏损”的负面新闻正是满天飞的时候,于的这番话很可能又会引起业界不小的骚动。但如今,随着各大主流液晶厂商一份份飘红的业绩报告相继公布,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中国液晶市场已渐渐告别蹉跎走向成熟,用于海涛的话讲,“今年是液晶普及年。” 回暖信号 在不久前“2008视界国美彩电峰会”上,国美电器(www.gome.cn)总裁陈晓表示,“2007年以来,CRT的销售额已从3年前的77%下降到30%,而液晶电视产品则由10%上升到了70%左右。” 液晶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来自专业调查机构中怡康(www.monitor.com.cn)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前8个月,海信液晶电视以12.33%的占有率高居国内市场第二位,创维位列第二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三星以8%成绩排在第三位,其中TCL(www.tcl.com.cn)、康佳(www.konka.com.cn)、长虹(www.changhong.cn)等国产品牌占有率都普遍高于飞利浦(www.philips.com.cn)、索尼(www.sony.com.cn)等国外品牌,排在第10位夏普(www.sharp.cn)的市场占有率已不足5%。 从上半年财报中可以看出,不少厂商已开始展现出不俗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康佳上半年销售收入达56.14亿元,同比增长0.76%,实现净利润4247万元,同比增长42.89%;海信电器净利润保持了20%左右的增幅,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2亿元;在连续亏损几年后,TCL也在今年中期财报中宣布首度实现盈利,净利润约为4509.3万元,同比减亏96.8%;长虹上半年净利润为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0.48%。 “今年未能盈利的液晶厂商已经不多了。”于海涛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只盯着那些表现不好的企业,而不去看大产业环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液晶产品普遍毛利水平可以接近20%,盈利能力要比CRT强得多。“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内厂商开始重视价值营销策略,在国外品牌价格不断跳水时候,坚持不打价格战,这是毛利提高的最大原因。”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透露,“上半年创维液晶产品的毛利率从去年的13%提高到20%,下半年更有望提高到25%以上。” 康佳多媒体事业部副总经理林洪藩此前也表示,除了营销环节外,国产品牌正逐渐向上游拓展,以达到控制成本,康佳毛利率的提升,60%在于经营,40%归于成本控制。 “2007年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体市场容量达到730万台以上。”康佳集团副总裁陈跃华在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二、三级市场增长速度加快,将成为平板电视产业的新热点。” 对于目前国内整个液晶产业的现状,陈跃华向本刊记者介绍,“只有达到规模效应,盈利能力才能提升,在此前国内市场总量还较小的时候,整机厂商月销售量只有一两万台,不能实现盈亏平衡。目前康佳月销售已经达到10万数量级,突破了盈亏平衡点,加上供应链、渠道优势,已经进入盈利阶段。” 陈的观点相当明确,基于旧有的市场认知,国内的消费者可能认为外资品牌在技术上有着较大的优势。随着对技术掌握的提升以及技术公开化的程度,国内的彩电企业在整体产品设计上已领先于国外品牌。比如在应用功能方面,康佳在2003年就推出了USB接口液晶电视,而索尼是2005年才推出。国外做的产品是全球统一的,可能就不一定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少国产品牌有的功能国外品牌可能没有。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康佳销售额超过12亿元,是康佳27年来黄金周最高纪录,特别是高端平板产品销售势头迅猛,远远超过业界平均水平。”陈向本刊记者特别补充道,国产液晶厂商的日子将越来越好过,“20多年的CRT产业积累,使康佳在网点的覆盖率上远优于外资品牌,全国网点覆盖率高达96%,随着中小尺寸产品在农村市场的迅速成长,以及奥运转播、数字电视转换的大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10月29日晚间TCL集团最新公布的消息显示,TCL第三季度收入为98.64亿元,前9个月总收入283亿元,3季度净利润1893万元,前9个月实现净利润达6769万元。同时公布的TCL多媒体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共计亏损200万港元,相比去年同期高达15.19亿港元的亏损,实现今年全年盈利应该问题不大。特别是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比例已从去年同期的45%上升到57%,显示出中国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财报结果与之前TCL高层的预期不谋而合。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最新消息显示,TCL多媒体主席李东生从8月至今共计投入3000万港元,多次增持TCL多媒体股份,最近一次增持涉资高达885万港币,其个人持股比例增至2.28%。 李东生的大手笔增持,让很长时间来关于“飞利浦收购TCL多媒体”传闻再度升温。“近期增持TCL多媒体股份完全是李东生的个人理财行为。”TCL品牌经理梁启春表示。至于“飞利浦收购TCL多媒体”的传闻,更被TCL上下一致否定。无论李的背后用意如何,至少能证明,他本人相当看好TCL多媒体和中国液晶市场的前景。 下游的野心 以海信、TCL等为代表的国内液晶厂商正在加快向上游进发的步伐。9月中,筹备近3年的海信液晶模组生产线正式投产,预计将年产50万片15英寸到42英寸液晶电视模组。据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介绍,到2009年,海信预计将投入7亿元完成5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以达到年产300万片液晶电视模组的规模。 早在7月,TCL已宣布拟定向增发23亿元,其中14亿元将用于在南海建立两大液晶模组工厂。据悉,TCL多媒体在全球已拥有6座以上的液晶模组工厂,李东生此前曾表示,液晶模组仍将有50%从友达、奇美和日韩企业等采购,但提高自供率可大大降低成本,整机成本可下降30%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厂商在产业链中仍然是采购液晶面板和模组,再自己组装,进入渠道销售的模式,所谓上、中、下游,也就是组装销售、模组生产和液晶面板制造这三大环节。国内厂商真正做到上游的可能性不大,但进入中游完全可以,并且已经部分实现。 李东生表示,投资模组液晶后,再加上整机制造的优势,TCL将约占整个液晶电视价值链的60%~70%,而就在TCL准备大举进军液晶产业链中游时,其上游合作伙伴,中华映管、奇美和LG-飞利浦等已分别在深圳、南海和广州重新布局。 10月11日,全球第四大液晶屏商奇美在佛山南海的液晶模组项目正式投产,与此前主要生产电脑屏幕模组不同,此次南海基地将以生产大尺寸液晶电视屏为主,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亿美元,明年起可达到1000万片的年生产能力。9月份,友达光电厦门液晶模组厂正式投产,中华映管深圳液晶模组项目已开始量产,而LG-飞利浦广州液晶模组项目建设也进入尾声。 据悉,目前国内的三家液晶上游企业上广电、京东方、龙腾三家企业正在重组中,而由于多重因素,像TCL、海信、创维这样的下游厂商直接参与上游的机会也不大,最有可能的就是与国外厂商合作,站稳中游,扩大规模效应,进而降低向上游采购液晶面板的成本。 “国内厂商正在从量的竞争提升到质的竞争,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向上游挺进。”陈跃华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至于液晶面板的上游元器件,虽然目前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但我们并没有消极地处于被动地位,而是积极与包括芯片厂商Trident、飞利浦和面板供应商三星、奇美等在内的上游厂商进行战略合作,供需联动,既保障了核心元器件的稳定供应,又有效保障了成本优势。” “进军上游必须以达到规模效益为基础,当整机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并且资本、技术条件成熟的时候,康佳会考虑进入液晶模组领域。”陈跃华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有消息称,TCL正在与三星洽谈在苏州合资组建液晶模组工厂,同时接触的还有友达。熟悉TCL多媒体的人都知道,这家企业几年前还在为飞利浦代工,而随着飞利浦消费电子部门前任执行副总裁梁耀荣出任TCL多媒体CEO一职,关于两家公司的猜测就从未间断过。飞利浦本身已持有TCL集团6.3%的股份,至少说明两家公司将可能展开新一轮的深度合作。 而来自证监会的最新消息称,TCL的增发方案“由于技术性问题”未能如期通过,看来国内液晶厂商进军中、上游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