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就联想的案例,举正反2方面事实,来说明战略制订和执行接洽的重要性。
文/柳传志
柳传志: 1944年4月29日生,江苏镇江市人。1961~1966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雷达通信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1985年11月,在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工作,先后任副总经理、总经理。1989年11月~2001年3月,任联想集团总裁。2001年4月至今,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2001年4月~2004年12月,兼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12月至今,兼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在电视节目里,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给福建某企业做战略规划,帮助该企业进行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的变革,但结果非常失败。原因在于制订战略时,双方对企业的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考虑得不充分。这样,这个企业没变革前还凑合能活;一旦变革,反而受到了根本性的摧毁。 因此,战略的制订和执行能否接洽,是一个大问题。许多和联想一起成长的企业先后倒下去,有体制因素、市场因素,但更多的是战略与执行不到位。我想就联想的案例,举正反2方面事实,来说明战略制订和执行接洽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联想的多元化战略因何失败?一把手精力是决定战略能否成功执行的重要资源。联想多元化的失败,就在于当时身为一把手的杨元庆的精力资源不足够。 从2000年开始,我们把联想分拆。拆完后,我还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由杨元庆任CEO。杨元庆接手工作后,选择了带领公司在IT领域内部走多元化道路。业务内容主要是增加了网络服务和系统集成软件2个大部分。 做的结果不很成功。做了3年,到2003年底时,杨元庆领导他的管理层花了将近1个月做了复盘。现在看来,问题主要是在制订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对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问题考虑得不够透彻。在推动新业务开展时,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业务骨干力量,缺的是什么?现在我们才看明白,当时缺的主要是第一把手精力的资源。 杨元庆对PC业务的感觉极好。1994年,由他独立率领的事业部一路斩关夺隘,他对如何开发新的PC产品、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如何定价、如何服务等方面,非常擅长。 然而,2000年以后,杨元庆管理的就不再是一个事业部,而是一个完整的公司,除了业务工作以外,开始有大量的非业务性工作,时间开始紧张。而此时我们开展了新的IT领域多元化业务,有些业务内容跟制造业相差甚远,比如FM365这个网站内容。在这些方面要杨元庆作决策,非常费神思。而且,这些决策是不是正确就很难说了。在他的精力本就捉襟见肘时,我们的主业又受到了国际竞争对手的强力攻击,市场份额开始连年缩小。到2004年初,国内市场份额由原来的28%缩水到24%。 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制订战略时,要把执行时遇到的问题想清楚,尤其是资源到底够不够。业务碰撞时,很多事情需要第一把手去作决定。作为一把手,你有没有精力?没有的话,你有什么办法解决?没有考虑到办法,又要由你来决定,做不到,事情就会被耽误。其实,把事情想透了,就这么简单。 虽然多元化的结果让人遗憾,但联想的国际化战略却已见成效。 2004年,我们最紧张的事情就是跟IBMPC谈判收购的问题。拿什么收购?拿股票。而当时我这儿业务下滑,股价降低,我买IBM的东西价格就要成倍地增长,心里着急。 现在回忆起来,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却把事情做成功了,我们最大的体会有2点:1.在制订战略时,有“四快一慢”原则。林彪作战的战术原则叫“四快一慢”,“四快”我记不清楚,无非是包围要快,切割要快;“一慢”我却记得很清楚,发动总攻的时间要慢,发动总攻前把所有的事情一二三四细致想清楚。因此在这一次战略制订的过程中,我们把每个环节都分析得很具体——每件事情怎么做,出了问题怎么做,都想得很明白。2.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件事想明白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咬住牙,千万不能退缩。 当时,是IBM的一个高级副总裁主动和我们联系,正好我们也有国际化的想法。他在3年前也联系过,但那时我们以多元化战略为主,根本没考虑;这次我们就认真地予以了分析,分析IBM为什么要出售PC业务。在当时它是赔钱的,而且这是IBM战略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战略非常符合逻辑,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说明,人家卖东西没有别的意思,而这个东西是好东西。那么,为什么在IBM亏损的PC业务到我们这儿能赚钱?最重要的原因是,IBM的战略中,以高举高打的服务业为主,奉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导致PC业务的成本太高;而制造业本身不是一个高举高打的行业。制造业说难听点儿,是一个毛巾拧水的行业,成本要一滴一滴地拧出来,而这些都是我们所擅长的。当时这些盘算,今天都落到了实处,说明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说法。 并购IBMPC业务至今,一切都在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虽然当初我们花了很多工夫去思考,今天看来,确实取得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