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储四季度或明年初或开始跳跃式加息。这有利于降低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为资源价格调整打开空间
李云洁/文
2月26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1月份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PPI环比增长1%(两倍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长7.4%,是27年来的最高值。其中,除去食品与能源的核心PPI环比上涨0.4%,也是一年新高。而这次PPI上涨主要由能源、粮食、医药带动。 结合1月份CPI数据,不难发现,美国经济的下行并没有使得通胀下降,相反通胀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很难有大幅提升,而总需求增速又显著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成本上升的压力很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这将影响到美国制造企业的盈利状况。同时,通胀的压力和通胀预期也将增强,更甚于2004年加息周期前。 现在,阻止美联储加息的只是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和持续的金融动荡。 美联储转向对抗通胀 经过大幅减息后,联邦基准利率再向下的空间已经有限,美元利率总不能减到1%以下,那将导致日本央行遭遇的流动性陷阱。待经济企稳后,美联储将把注意力转向通货膨胀。 现在的通胀形势实际上使得美联储也许等不到住宅市场完全企稳,仅在金融市场稳定后就要开始将货币政策目标由刺激经济转向抑制通货膨胀上。在上周公布的1月份美联储的两次公开市场操作会议记录中,已经有一些官员在考虑一旦经济企稳,就要提高基准利率。 因此,在今年一、二季度前美联储可能依据金融市场形式减息到2%-2.5%左右;三季度开始观望,待经济数据好转后,在四季度或明年初就开始跳跃式加息,来回收这段时间释放的流动性。毕竟,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2004年以来全球经济就处于一个通胀周期中,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减息周期很有可能是一个插曲。 但是,任何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都有滞后期,因此,未来1年,美国较可能有轻微滞胀。明年新政府上台后,对经济的支持计划将陆续出台,这将构成美国1年后的经济复苏的一大推力。而且,伴随着美联储将利率调回正常水平,美元的阶段性贬值有可能告一段落。在通胀持续上升、各国央行将回收流动性以及美元由弱转强的预期下,下半年的大宗商品和美元替代品(黄金)价格可能回落。这有利于降低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也为资源价格调整打开空间。 从大选观政策方向 眼下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已经给未来经济政策指出一个初步的方向。 在贸易保护上,民主党政府不会比共和党政府更激进(现在的宣传往往是为了竞选的需要)。因为那部分失去的产业链低端的就业机会不会因为针对中国就能回到美国,美国政府与其因这些就业岗位与中国纠缠不休,不如通过政府投资开创新的就业机会来拉动经济更为实在。对中国而言,一个总需求下降的美国比一个更加封闭的美国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大的多。而且,人民币近期的加速升值也会为中国分担些政治方面的压力。 美国民主党两位候选人都将竞选重心调整为重振经济上。希拉里更注重医疗和教育改革,而奥巴马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次PPI数据中,医药和医疗价格的上升成为PPI上涨的主动力之一。结合美国社会正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增加。相对制造品,这两个行业转嫁成本的优势相对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频繁发生的大停电事故和纽约市陈旧的地铁设施显示出,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更新换代了。 不管谁会最终胜出,两位候选人的提议均显示出医疗、保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未来美国政府投入资金的重点,这或许会对我们把握未来的经济热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投证券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