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永不止步》连载(9):大康鞋城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

大康鞋城

第一笔生意让丁志忠做成了,但是他遭到其它商场回绝的事情并没有停止。细心的丁志忠发现,商场在拒绝他的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货源——商场作为渠道,本身并不从事生产。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与打探之后,他发现不少规模一般的商场都会到鞋业批发中心去提货,而且其中一个批发地点被多次提到,它的名字是——大康鞋城。

对于从小在只考虑生产、不考虑销售的代工的鞋厂里长大的、年纪还小的丁志忠而言,批发这个词汇的含意,他还是不太能理解,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去那里看一看,他相信在那里有值得他学习的东西。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丁志忠到了一个鞋业集散地(批发市场),大康鞋城。我相信,哪怕从遍地是鞋的晋江来的丁志忠走进大康鞋城,也是暗暗吃了一惊——这里是鞋的世界,不断有鞋被运走,又不断有鞋被运来,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陈士信作品)热闹非凡。

于是,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大康鞋城的资料,找到了一个大康鞋城。它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开阳路,与北京市侨园饭店毗邻。其官方资料介绍,数百厂家入驻在大康鞋城,汇集了国内外著名品牌,高中低档齐全,千余品牌、万种款式;批发业务已覆盖华北、西北、东北等地,甚至涵盖了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这个鞋城曾经打造出多个知名品牌和一大批百万富翁。这个市场年成交量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为中国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它正式创建的时间是1996年。

然而我推断,丁志忠扎进的就是这个鞋城,而且名字就是大康鞋城。

出人意料的是,大康鞋城竟然是非法建筑,并且长期存在。据2002年2月11日《中国建设报》报道,北京两处违法建筑——大康鞋城和“鑫鑫福海”服装早市aihuau.com终于要“寿终正寝”了。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然多次引起中央级别的新华社的关注,于2001年接连播发了《北京一违法建筑“寿命”为何能延长》、《违法建筑竟将规划局告上法庭》、《这个非法市场还要撑多久》等稿件,剑锋直指大康鞋城。2002年北京市召开环境整治大会,会议上大康鞋城被勒令迅速拆除。这是怎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一个催生了无数富豪的宝地,或许丁志忠至今对北京记忆最深的,还是这个鞋城。

看着忙忙碌碌、利来利往的人流与鞋流,丁志忠似乎豁然大悟——有必要天天起早摸黑地上门推销鞋子?在这里找个位置,每天等着这些人上门不就行了?而且一个摊位,比一个背着鞋的推销员,给人的信誉和信任感大多了。

说干就干!想到就干!这是闽南文化“爱拼才会赢”的重要内容之一。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9):大康鞋城

随后丁志忠立马到大康鞋城管理机构洽谈,手上颇有钱粮的丁志忠很快租下了一个他满意的柜台。丁志忠手上有钱,这是真的,来北京之前的一万块加上刚卖掉不久的600双鞋,此外他几乎不用考虑进货的款项,因为发货的是他老爸——手头紧张,先欠着嘛,反正是自己人。丁志忠把第一批鞋卖掉的激动心情很快冲淡,因为接下来他要应付的是全新的批发业务。

就这样,丁志忠正儿八经地租了一个柜台,正儿八经地批发起鞋来了,确切地说,是批发起了运动鞋。这对于他,并不难,因为他拥有充足的资源,除了手上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更大的支持则来自于背后的家族代工鞋厂。丁志忠开始在柜台后面忙碌起来,有客商上门的时候,他要好生接待、介绍、谈判,商谈成功还要忙着出货、收钱,空闲的时候要与家族工厂联系发货,(《安踏,永不止步》陈士信作品)并不时发回对产品的要求及建议的市场信息……

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丁志忠先生在北京时期的报道,其中有几篇煽情地说,“凭一己之力成功销售出了600双鞋”。或许只有丁知道,其实他卖掉那600双鞋,不能说是轻而易举,但是也没想象的那么难。或许他此次的北京之行,重点并不是其推销能力,而是勇气和对未来的判断。或许他那个时候在北京的重大收获并不是那600双鞋,走进大康鞋城、设了个柜台或许才真正起到作用。

让我们来粗略分析一下,1987年中国的市场环境。其时,改革开放已有9年,中国经济得到初步的发展,加上良好的社会背景,人民群众受压制的消费需求得到了释放;然而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只能部分满足,社会处于绝对的供不应求情形。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愁的还是没东西买,而不是没东西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生产=销售”。在那个年代,只要有产品,基本上能够轻易售卖出去。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包括丁志忠在内的从事商品贸易人员是大大有利的。况且丁志忠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因为严格来说,他的柜台并不只是简单的商品贸易机构,而是家族工厂的直营销售部,丁志忠可以轻易获得无须经过二手交易的成本价产品,并且品质绝对有保障。从事过商贸的读者或许很清楚,对于跑量的批发业务,价格优势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再加上品质有保障,那就是“战无不胜”了。当然,那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初期,(陈士信作品)消费者的需求更多还是停留在产品功能的物质层面。

我之所以对关于丁志忠先生白手起家的报道“耿耿于怀”,是因为其背后靠着一座大山,也就是其父亲与人合办的鞋厂。其实这也是他的先天优势,曾有一位国内领先的男装品牌总监表示,出生于一个富豪家庭,这也是一种成功。经历足够的人生磨砺,对成功与事业充满渴望的人,在疲惫之后的肺腑之言。然而我应当公正记录的是,丁和木的鞋厂只是一家极小、不起眼的小工厂。家族工厂支持着丁志忠的时候,我们不应忽略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批发业务上了规模,从而给工厂带来的机遇。对于OEM工厂,只要获得足够的订单,企业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飞速发展。2008年最后一天,丁志忠当选《海峡都市报》“年度封面人物”,该报在福建当地发行量很大,当然这样的荣誉对于拥有国家级称号的丁先生无关紧要。但《为什么是丁志忠》一文的最后一句评论,总结这一节非常合适——

他现在担负的责任,已超越了家族的期望,并进入了社会公众的视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4426.html

更多阅读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八):单身赴京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单身赴京   晋江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   丁志忠约从11岁开始,就有机会泡在制鞋作坊,自然从小对鞋及生意充满了兴趣。   1987年夏天,也正是18岁的丁志忠初中毕业之时,他间接提出了一个让人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七):改变安踏的一个决定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耐克给陈埭带来了运动鞋产业的梦想,丁和木则给家族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她的名字就是安踏。丁和木先生凭借一腔做事业的激情,把整个家族(准确说是他的后代)导向了运动鞋行业,并为其中的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六):丁和木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开篇就扯了诸多关于泉州、晋江,特别是陈埭的事物,无意于“人杰地灵”之说,目的是为其后的陈埭鞋业的崛起做铺垫。在陈埭这样一片神奇、鞋的世界里,安踏,没有创造奇迹,又创造了奇迹。丁志忠与安踏,就是这片土地诸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33):世纪之交:“由大到强”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世纪之交:“由大到强”2000年对于安踏而言是重要的转折年,从这一年开始,安踏踏进了“由大到强”的“大”这个起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的模式,存在着两种争议——由大到强,还是由强到大。前者的观点认为,企业应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32):“订货证”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订货证”丁志忠1992年接过公司副总一职——主管起销售,就开始认真“折腾”起了销售网络。几年来,丁先生借助于安踏小有的一点资源,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用小学生的“一边”、“一边”造句的话,我们可

声明:《《安踏,永不止步》连载(9):大康鞋城》为网友往昔似梦如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